巴县衙门PPT
重庆巴县衙门,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鱼洞街道下河路1号,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修建的一座官署建筑。巴县衙门坐落在长江南岸,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由...
重庆巴县衙门,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鱼洞街道下河路1号,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修建的一座官署建筑。巴县衙门坐落在长江南岸,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由中、东、西三部分组成。中轴线为衙门主体部分,由照壁、大门、前堂(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楼、后花园等组成。东轴线为太监官邸、科房、捕厅(后改为警察局)、财神庙、三圣庙等;西轴线为都亭、监号、牢房等。巴县衙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11月入选重庆市人文景观。照壁照壁一般是指设置在大门后或建筑群中轴线上的影壁,其造型为宇墙或高出地面的屏风墙,主要作用是用来遮挡和装饰大门。照壁能增加整个建筑物的气势和装饰美,故照壁又被称为“萧墙”。巴县衙门的照壁高5米,长12米,厚0.3米,位于大门外八字形朝向内的一侧,与大门等宽。上部是仿硬山式卷棚顶,青瓦覆盖。中间壁心为粉白色,绘有“旭日初升,朱轮驰送”图案,下部基座为须弥座。整个照壁显得富丽堂皇,颇具气派。大门衙门大门原为木结构三道扇,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十一日因发生火灾而被毁坏后改为石质大门。门额上镌刻着“巴县正堂”四个大字,两旁刻有一副对联:清官两袖风轻,敢道文章值千金,公门桃李;明镜一身清澈,无愧金玉其名节,国士神仙。大门后为仪门,旧称“申明亭”,取“申明教化”之意。一般官员到此须整冠肃立,禀报职名。当值官员将禀报官员的姓名、年龄、籍贯、简历等一一登记在簿,以备上司查阅。故仪门又称“点卯牌坊”。大堂大堂是衙门主体建筑之一,是举行重大典礼、审理案件的场所。大堂正中高悬一块蓝底金字“明镜高悬”匾,字体苍劲有力。大堂内东西两侧墙中各绘有一个半身人像,东边为历代名清官像,西边为历代名贪官像,以示警戒。大堂后面悬挂着一块“四直堂”匾,传说是清道光年间巴县知县唐禄曾亲笔所题。“四直”即“心术正而平,气度宏而肃,规模峻而重”,这大概是他为官的座右铭。大堂圆柱上悬挂一副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横批是“却私扶公”。大堂前的廊柱上挂有两块抱柱楹联:“治蜀治以严而可望其抚;柔皆理也近并及于远;溯往政以善其为政斯可。”横批是“牧我如兄”。这便是唐知县亲笔所题。二堂二堂即“退思堂”,取“退而思过”之意。二堂是知县对一些比较小的案情作出当庭判决的地方,故又称“小堂”。审理案件时退思堂前月台上跪着的只能是原告和被告双方无罪或有罪的证人等相关人员。三堂三堂即“思补堂”,取“勤于政务”之意。“思补”出自《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三堂两侧各有一副对联:“政缘于民顾民方安国即以安家齐治事;事归于法法当以宽刑宜以慎用至养人。”“和气致祥;为政以德;苟无他道;诚为得矣。”“思补”的横批是“泽流万世”。三堂后面有一小四合院,内有一座小花园。大仙楼大仙楼位于衙署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