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诱导 出处 原文 译文PPT
启发诱导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有所体现,尤其在儒家经典中更是被反复强调。它主张教育者应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而非简单的...
启发诱导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有所体现,尤其在儒家经典中更是被反复强调。它主张教育者应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而非简单的灌输知识。出处“启发诱导”一词最早可见于《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又想不通的时候,就不去开导他;如果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此外,《学记》中也有关于启发诱导的论述,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原文《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译文《论语·述而》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道理,他却不能由此类推其他三个方面的道理,就不再教他了。”《学记》译文:有道德的人教育学生是要用启发的方式,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要鼓励学生,而不是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如果教育者能做到这些,那么师生关系就会融洽,学生就能轻松地学习,而且能独立思考。能做到和谐、轻松、独立思考,这就可以说是善于启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