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市二人转介绍PPT
开原市二人转,又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的民间小戏曲艺种。它属于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
开原市二人转,又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北的民间小戏曲艺种。它属于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的广大地区。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清朝嘉庆末年(1799年-1820年),其表演形式包括“一人说事”的单出头和“二人唱述”的双玩艺。二人转最初是由男性艺人表演的,后来出现了女艺人,并逐渐演变出“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的艺术形式。历史背景开原市二人转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盛行。当时,民间艺人们走乡串户,搭起“影壁”或“亮子”进行表演,这种方式后来被称为“唱影壁”或“唱亮子”。清末民初,随着城市的发展,二人转开始进入茶园、茶楼、戏院等固定场所演出,并逐渐脱离了“唱影壁”和“唱亮子”的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二人转吸收了河北的莲花落、东北的大秧歌、河北的霸王鞭、陕西的眉户以及民间吹打乐和当地民歌小调等艺术形式,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开原市二人转以唱为主,说、学、逗、浪为辅。其中,“唱”占据主导地位,包括“九腔十八板,七十二嗨嗨”的唱腔结构。唱腔丰富,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等。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唢呐、竹板、节子等。此外,二人转还包含“说、学、逗、浪”等表演形式,其中“浪”是二人转中独有的、最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它要求演员在唱、说、做、舞中灵活运用各种身段和技巧,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角色与行当开原市二人转的角色包括“生、旦、净、末、丑”五行,其中“生”和“旦”是主角,负责主要的唱腔和表演;“净”和“末”是配角,负责念白和配合主角的表演;“丑”是丑角,负责插科打诨和调节气氛。在行当方面,二人转分为“上装”(旦角)、“下装”(生角)和“丑角”三类。上装包括“青衣”、“花旦”、“闺门旦”等角色;下装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角色;丑角则包括“文丑”和“武丑”两类。曲目与流派开原市二人转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如《摔镜架》、《蓝桥》、《西厢》、《包公赔情》、《盘道》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现代剧目则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现实生活,如《丰收桥上》、《接姑娘》、《送鸡还鸡》等。在流派方面,开原市二人转主要分为“东派”和“西派”两大流派。东派以辽阳为中心,表演风格火爆、热烈;西派以黑山为中心,表演风格则幽默、风趣。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开原市二人转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一方面,它坚守传统,保持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和曲目;另一方面,它也积极吸收现代元素,融入新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加强对二人转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比赛等活动培养新人,推动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结语开原市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加强对二人转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