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李时珍PPT
李时珍简介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
李时珍简介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李时珍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春秋,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1982年,其墓地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李时珍出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自幼聪明伶俐,好学好问,刚满四岁就跟随父亲李言闻学习医学知识。李时珍的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修本草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在编写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萋蒿,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无锡、泰州、武汉、丹江口、鄂州等10多个地方也都留下他的脚印。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的诗句,表现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农民和渔夫。李时珍为了了解药物,并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在植物分类方面,他取得了突出成就,对植物的观察入微,“得其要领”,“发前人之所未发”,比过去本草学家有很大提高。人物生平编纂本草纲目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李时珍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自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经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初版于金陵(今南京)。自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是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方法,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三大类。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9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本草纲目》共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晚年生活李时珍在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后,仍谦虚地认为“遗漏尚多”,“岁月既淹,袭以成弊,反谓古方不可改,而莫知补泻之理”,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春秋,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李时珍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致力于编写《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等医学著作。他的这些著作,都是在他逝世前几年写成的,这是他一生辛勤劳动的成果。逝世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享年76岁。李时珍逝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影响与贡献李时珍在医药领域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里程碑,也对全球医药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系统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医药学知识,包含了大量新的药物种类和治疗方法,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此外,李时珍对脉学和奇经八脉的研究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的《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等著作,对中医脉诊和经络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在医学实践中,注重实地观察和调查,亲自采集药物标本,深入了解药物的生长环境和性质,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树立了榜样。总的来说,李时珍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医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医药学领域,也体现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传承上。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科学真理,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后世纪念李时珍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伟大贡献,纷纷修建庙宇、雕像等以表敬意。其中,李时珍陵园(李时珍墓)位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是李时珍及其家族的墓地。1982年,李时珍陵园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为了纪念李时珍,人们还设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