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PPT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译文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赏析《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诗人旷达豪迈的胸襟。“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诗题。诗人以“雪”为题,专写雪景,上片具体描写了雪景的壮丽雄浑,下片由景生情,由雪及人,抒发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比自信的革命情怀。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以“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写大雪中的长城内外和白河上下,一片白莽莽,不见一点生机。其中“顿失”二字极其传神,写北国雪的大,雪的猛,雪的威猛气势。当诗人放眼瞭望时,眼前的景象使他胸襟开阔,充满了豪迈之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三句,写山,写原,写诗人心中的抱负。这一环节,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写了北国雪景的雄伟壮观。诗人要等到晴天,看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把祖国江山打扮得分外妖娆。在这一环节,诗人化静为动,一个“舞”字,一个“驰”字,多么传神,把北国雪景写活了,同时,又暗含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下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启下,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又开启下文,总领下片的抒情,由写景过渡到评古论今。“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在一起。“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五位来评价,这五位英雄人物,是封建社会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他们都有不足,如“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才略不足;“只识弯弓射大雕”,则暗示了他们只善武不善文。这些批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表现了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自命,以“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居,视历代英雄人物为不足道的。在诗人看来,真正的“风流人物”应是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下片从“俱往矣”到结束,诗人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点明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英勇无畏,斗志昂扬,正在为创造人间的新天地而奋斗,并且必将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首词的上下片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上片主要写景,实景虚写,虚景实写,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流露出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下片由景生情,由情及人,抒写诗人伟大抱负和豪迈情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上下片的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诗人既高度概括了上片所写的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逶迤气势,又对下片所要写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总的评价,有力地启发、引导读者去领略无数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而竞相倾倒的豪情。“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结语《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上杰出的篇章。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广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和豪放的风格,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鼓舞了无数人的斗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成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同时,这首词也以其深刻的哲理和隽永的意境,成为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道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