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PPT
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AURIs)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
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AURIs)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由细菌引起。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不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预防。病因病毒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0%~30%的上感由细菌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以溶血性链球菌为最常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偶或为革兰阴性细菌。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腺炎。诱发因素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发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临床表现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1)急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当有咽下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体检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2)急性病毒性喉炎:多由鼻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炎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1周。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多于夏季发作,多见儿童,偶见于成人。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合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常发生于夏季,游泳中传播。儿童多见。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有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而肺部查体无异常体征。检查外周血象检查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则白细胞计数增多,有中性粒细胞增多或核左移现象。病原学检查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鼻拭子、咽拭子或鼻咽拭子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诊断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一般无需病因诊断,特殊情况下可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等确定病原体。鉴别诊断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很常见,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部分伴有嗅觉减退。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大多数不超过2小时,很少有发热、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和(或)血清特异性IgE水平增高。流行性感冒为流感病毒引起,可为散发病例,也可暴发流行。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的涂片,用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或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强。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伤寒、斑疹伤寒等)在患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资鉴别。治疗对症治疗病情较重或发热者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如有发热、头痛,可选用解热止痛片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口服。咽痛可用消炎喉片含服,局部雾化治疗。鼻塞、流鼻涕可用1%麻黄素滴鼻。抗感染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选用适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氧氟沙星。单纯的病毒感染一般可不用抗生素。中医中药治疗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亦可选用,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应用较为广泛。预防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治病毒侵入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平时应多注意体格锻炼,多在户外活动,提高耐寒力,接受阳光,合理喂养,积极预防营养不良和佝偻病。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免疫细胞、溶菌酶、乳铁蛋白等,有助于增进婴儿抗感染能力。尤其是分娩后最初分泌的初乳,含有丰富的抗体及微量元素,特别是SIGA有助于预防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因此,母乳喂养的小儿一般较少发生伤风感冒。体格锻炼体格锻炼有利于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对疾病的防御能力。体育活动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进行锻炼;如开窗睡眠,使小儿吸入较冷而新鲜的空气,上呼吸道黏膜,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待小儿习惯开窗睡眠后,可进一步实行户外睡眠。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用温水洗浴,或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三浴"(日光浴、水浴、空气浴)锻炼,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增加营养获得各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助于提高小儿的免疫力。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锌或维生素A,小儿容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通过适当饮食调整,增加微量元素锌或维生素A的摄入,或用锌制剂和维生素A丸治疗后,这些小儿的免疫力可明显提高,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适时增减衣服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古训,初春时节,不要急于给孩子减少衣服,气温骤降时,要及时添衣。避免感染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时应注意口腔护理,预防角膜结膜炎,药物治疗应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及病毒唑等。按摩治疗家长平时可采用按摩的方法防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总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疾病,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但由于其发病率高,可能影响生活和工作,并可能伴有严重并发症,因此应积极预防和治疗。预防方面,增强机体抵抗力、提倡母乳喂养、体格锻炼、增加营养、适时增减衣服、避免感染等都是有效的措施。治疗方面,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是主要手段,同时中医中药治疗也有一定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口腔护理和角膜结膜炎的预防,药物治疗应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家长可学习按摩方法,帮助小儿防治上呼吸道感染。通过综合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缩短病程,提高小儿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