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的一生PPT
吕思勉(1884年2月25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先、程芸、芸众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
吕思勉(1884年2月25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先、程芸、芸众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教学,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领域都作出了独到的贡献,是史学界公认的旧籍读得多、驾驭史料能力强的历史学家。早年经历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二十一日(公历2月25日),吕思勉出生于江苏常州十子街青果巷西首吕氏老宅。吕思勉幼承家学,四岁起由其母口授《唐诗三百首》,六岁从塾师学《论语》《孟子》,七岁能背诵《左传》,十二岁读《纲鉴易知录》,十三岁起读《资治通鉴》,并开始学习写作八股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吕思勉考中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吕思勉入常州府中学堂,因成绩优异,常受教师嘉勉。宣统元年(1909年),吕思勉考入南京高等商业专门学校,因不满学校只重商业,轻视文史,又转入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经历民国元年(1912年),吕思勉在常州府中学堂任教,后任常州女子师范学校教员。民国三年(1914年),吕思勉应聘任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教务主任,同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民国五年(1916年),吕思勉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通代史、现代史等课程。民国六年(1917年),吕思勉与朱君毅、陈东原等人组织史地研究会,出版《史地学报》。同年,光华大学改名为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继续在校任教。民国七年(1918年),吕思勉与经亨颐、朱自清、李叔同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新文学社”,出版《中国新文学》杂志。民国九年(1920年),吕思勉应顾颉刚之邀,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民国十一年(1922年),吕思勉任上海沪江大学教授。民国十四年(1925年),吕思勉应严修之邀,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被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聘为研究员。民国十六年(1927年),吕思勉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师。民国十七年(1928年),吕思勉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吕思勉随光华大学内迁四川,与同仁在成都合办私立成华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光华大学在四川嘉定(今乐山)复校,吕思勉任历史系主任。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光华大学改名为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后改为私立四川大学,吕思勉继续在校任教。晚年经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华大学迁回上海,改名为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回校任教。同年秋,应中央大学之聘,兼任历史系教授。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吕思勉当选为江苏省参议员。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吕思勉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应聘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建系,吕思勉任系主任。同年,吕思勉被教育部聘为华东师范大学首批一级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吕思勉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通史教研室主任。1957年10月9日,吕思勉因胃癌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74岁。主要贡献著作吕思勉的著作包括两部通史、五部断代史、三部专题史、五部史料学和两部文集,共计十五种,一千四百万字以上。其中《白话本国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开辟了中国通史研究的新领域,成为仅有的两部中国通史名著之一(另一部为钱穆所著《国史大纲》)。主要著作与贡献1. 通史著作《白话本国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文化。这部著作对后来的历史研究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通史教育的里程碑”《吕著中国通史》这是吕思勉的又一部通史巨著。该书以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论述和生动的语言,全面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壮丽画卷。该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是一部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历史佳作2. 断代史著作《先秦史》吕思勉的先秦史研究,是中国史学界公认的权威之作。他以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详细阐述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为后来的先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秦汉史》在这部著作中,吕思勉以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论述,深入剖析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变迁。该书不仅揭示了秦汉帝国的兴衰历程,也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与变革《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的这部著作,系统梳理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他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 专题史著作《中国民族史》在这部著作中,吕思勉以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中国民族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融。该书不仅揭示了中国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为中国民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经子解题》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经书的解题之作。吕思勉通过对经书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揭示了这些经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4. 史料学著作《史学与史籍》在这部著作中,吕思勉系统介绍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史籍的分类整理。该书对于提高史学研究水平、推动史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读史札记》这是一部关于历史研究的札记之作。吕思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和分析,展示了他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5. 文集《吕思勉文集》这是一部收录吕思勉重要著作和论文的文集。该文集不仅展示了吕思勉在历史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也反映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广泛兴趣和深厚造诣影响与评价吕思勉的历史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书。他的通史著作更是开创了中国历史教育的新领域,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吕思勉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赢得了“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殊荣。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学的殿堂之中。影响与评价1. 学术影响吕思勉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通史著作,如《白话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不仅为中国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而且推动了通史研究的发展,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他的断代史和专题史著作,如《先秦史》、《秦汉史》和《中国民族史》,深入揭示了各个历史时期和文化领域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吕思勉的史料学著作,如《史学与史籍》和《读史札记》,则体现了他在史学方法论上的独到见解和严谨态度。他不仅关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更重视史料的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了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 教育贡献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教育家,吕思勉对中国历史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在高校任教,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历史学者和研究者。他的教学风格严谨而生动,深受学生喜爱。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社会评价吕思勉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他的著作不仅深受学者们的推崇,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历史洞察力,使他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风范,也成为后来学者们的楷模和榜样。4. 后继影响吕思勉的学术遗产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不仅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而且激发了他们对历史学的热爱和追求。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也被后来的学者们广泛借鉴和运用。吕思勉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学的殿堂之中,成为后来学者们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总之,吕思勉是中国历史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书。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学者们不断追求真理和创新。后继影响与传承1. 学术传承吕思勉的学术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学术传承的贡献。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不仅继承了吕思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史学功底,更在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进步。2. 研究方法的创新吕思勉在历史学研究中,注重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得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结论。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后来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推动了历史学研究的多元化和科学化。3. 社会影响力吕思勉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的著作被广泛传播和阅读,成为了普及历史知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工具。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智力支持。4. 永恒的价值吕思勉的学术遗产和人格魅力,具有永恒的价值。他的著作不仅是历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学者们不断追求真理和创新。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风范,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学的殿堂之中,成为后来学者们的楷模和榜样。总之,吕思勉作为中国历史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后继影响和传承,不仅体现在他培养的学生和研究成果上,更体现在他对于学术传承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上。他的学术遗产和人格魅力具有永恒的价值,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学者们不断追求真理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