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评估及处理PPT
一、产后出血的定义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时超过1000ml,...
一、产后出血的定义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 PPH)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时超过1000ml,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测量和收集失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更高。二、产后出血的评估1. 评估失血量(1)称重法:失血量(ml)=[胎儿娩出后接血敷料湿重(g)-接血前敷料干重(g)] / 1.05(血液比重g/ml)。(2)容积法:用产后接血容器收集血液后放入量杯测量失血量,失血量(ml)=量杯上刻度(ml)-量杯下刻度(ml)。(3)面积法:根据血湿纱布面积估计失血量,失血量(ml)=纱布面积(cm²)×10(ml/cm²)。2. 评估生命体征(1)呼吸: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注意有无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2)脉搏:注意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度,快速、微弱的脉搏可能提示休克。(3)血压:监测血压的变化,低血压可能是出血导致的休克表现。(4)体温:注意体温的变化,感染或吸收热可能导致体温升高。3. 评估一般情况(1)意识状态:观察产妇的意识是否清醒,有无烦躁不安或淡漠等精神症状。(2)皮肤黏膜:观察皮肤黏膜的色泽、温度和湿度,苍白、湿冷可能提示血容量不足。(3)尿量:记录尿量及尿色,尿量减少或尿色深黄可能提示肾功能不全。三、产后出血的处理1. 一般处理(1)迅速开放两条静脉通路,用留置针,备好抢救物品,遵医嘱给予各种止血、升压药物。(2)保持吸氧。(3)导尿并记录尿量。(4)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5)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2. 迅速补充血容量(1)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尿量,根据中心静脉压(CVP)和血压的变化调整输液速度和量。(3)给予晶体液和胶体液,必要时输注新鲜全血或成分血。3. 止血治疗(1)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如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等,必要时行宫腔填塞或子宫动脉结扎术。(2)胎盘因素性出血:胎盘剥离不全或滞留者,应及时行徒手剥离胎盘术;胎盘植入者,根据植入面积大小、出血多少和感染程度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如保守性手术治疗或子宫切除术。(3)软产道裂伤性出血:仔细检查软产道,发现裂伤及时缝合止血。(4)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补充凝血因子、抗纤溶药物等。4. 预防感染(1)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2)观察体温及恶露的性状、气味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四、产后出血的预防1. 加强孕期保健(1)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危妊娠。(2)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疾病进行预防性治疗,如贫血、妊娠高血压疾病等。2. 分娩期处理(1)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正确处理第二产程,指导产妇适时正确使用腹压;适时人工破膜,了解羊水性状,注意保护会阴,避免软产道损伤。(2)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不要过早牵拉脐带或揉挤子宫,正确协助胎盘娩出,并认真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如有产道裂伤,应及时缝合。3. 产后观察(1)产后2小时内是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时段,应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2)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3)协助早期哺乳,刺激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4)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注意保持静脉通畅,并做好五、产后出血的监测与记录1. 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记录在心电监护仪上或护理记录单上观察产妇的意识状态、皮肤黏膜色泽、尿量及尿色等2. 准确记录失血量使用称重法、容积法或面积法准确记录失血量定期检查敷料和接血容器及时更换并计算失血量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阴道流血量及性状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六、产后出血的心理护理1. 给予心理支持向产妇解释产后出血的原因、处理措施及预后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鼓励产妇表达感受和需求给予关心和安慰2. 促进家庭支持向家属解释产妇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指导家属如何给予产妇心理支持鼓励家属陪伴产妇提供情感支持七、产后出血的健康教育1. 宣传产后保健知识向产妇和家属宣传产后保健知识包括合理饮食、休息、个人卫生等指导产妇正确哺乳和进行产后锻炼促进子宫复旧2. 强调定期随访的重要性提醒产妇定期到医院进行产后随访检查子宫恢复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等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病史和治疗情况八、总结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对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产后出血的评估及处理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准确评估失血量、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及时采取止血、补充血容量、预防感染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时,加强孕期保健、分娩期处理、产后观察及心理护理等方面的预防工作,也是减少产后出血风险的重要措施。通过全面的健康教育,提高产妇和家属对产后保健知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助于促进产妇的康复和家庭幸福。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产后出血评估及处理的参考指南,实际处理过程中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和医院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及时咨询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