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PPT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一、商品1. 商品的两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首先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一、商品1. 商品的两重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首先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与人的主观需要相关。交换价值则是指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它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即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2. 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则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3. 价值形式的发展马克思在分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劳动的二重性之后,进一步探讨了价值形式的发展。他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逐步分析了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通过这些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特征。二、货币1. 货币的起源在分析了商品之后,马克思转向了对货币的研究。他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简单的物物交换,随着交换的发展,某些商品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如稀有性、易分割、易保存等)逐渐成为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从而演化为货币。2. 货币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性,即货币能够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二是可交换性,即货币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这两个特征使得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 货币的职能马克思还分析了货币的职能。他认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交换媒介;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些职能共同构成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4. 货币与资本在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之后,马克思开始探讨货币与资本的关系。他认为,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可以转化为资本。当货币作为购买手段购买到劳动力时,它就转化为资本。这是因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因此,当货币购买到劳动力后,就能够通过劳动过程实现价值的增殖。这种增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5.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他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采取了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或增加工作强度来增加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增加相对剩余劳动时间。这两种方法都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手段。总结《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步探讨。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发现为马克思后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篇也为我们理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与货币(续)三、价值规律与市场价格1. 价值规律马克思在分析了商品和货币之后,进一步探讨了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表明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调节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进步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2. 市场价格与价值规律虽然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商品的市场价格却可能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受到供求关系、市场竞争、货币流通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尽管市场价格可能偏离价值,但长期来看,市场价格与价值之间仍然保持一种趋于一致的趋势。这是因为价值规律的作用会促使市场价格向价值回归。四、简单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1. 生产目的不同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剩余产品才用于交换。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的生产目的则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即通过剥削工人的劳动来获取更多的利润。2. 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主要属于生产者自己所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之间是直接结合的关系。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主要属于资本家所有,工人与生产资料之间是间接结合的关系。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使用工人的劳动,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3. 分配方式不同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产品的分配主要依据生产者的劳动贡献进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产品的分配则主要依据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进行,实行按资分配原则。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工人则只能获得劳动力价值的报酬。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与危机1.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之后,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生产资料却仍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市场竞争的无序以及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等问题。2. 经济危机这种内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的激化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必然产物,它表现为生产过剩、市场萎缩、企业破产和失业增加等现象。经济危机的发生不仅给资本家带来巨大损失,也给工人和整个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然而,经济危机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过程,它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结《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对商品与货币的分析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还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危机。这些分析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同时也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时代,重新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