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PPT
学校简介牡丹江师范学院,简称“牡师院”,坐落于牡丹江市,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教师教育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学校简介牡丹江师范学院,简称“牡师院”,坐落于牡丹江市,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教师教育中心、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省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前身是195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宁安师范学校,1985年更名为牡丹江师范学院。2006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16年,被教育部确立为高校转型试点高校,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培育单位。截至2022年1月,学校占地面积68.0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2.15万平方米;有专任教师82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62人;设有21个学院,本科专业58个;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7000多人。历史沿革1958年,牡丹江师范学院建立,其前身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宁安师范学校。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正式成立。1985年,牡丹江师范学院获准更名为“牡丹江师范学院”。200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10年,学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高校。2013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高校转型试点高校”,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培育单位”。2017年,学校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9月7日,牡丹江师范学院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办学条件院系专业截至2022年1月,学校设有研究生学院等21个学院,本科专业58个。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82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62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新秀和教学能手4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4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46人;聘请了5位院士和近百位国内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学建设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商务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省级重点专业3个(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商务英语),省级特色专业4个(化学工程与工艺、小学教育、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小学教育),省级一流课程9门;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学术研究科研平台截至2022年1月,学校有省重点实验室3个(黑龙江流域生态与资源保护研究重点实验室、新型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与制品研究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东北亚走廊与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应用物理重点实验室、牡丹江流域生态与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应用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应用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团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黑龙江分中心、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东北亚走廊与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科研成果截至2022年1月,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百项;截至2022年1月,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其中包括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教师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EI、C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1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0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100余项。校园文化校训学校以“崇德尚学,厚积薄发”为校训,形成了“博雅、格致、思辨、勤勉”的校风,“厚德、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励志、笃学、求实、思辨”的学风。学生活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新生节”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未来展望展望未来,牡丹江师范学院将继续秉承“崇德尚学,厚积薄发”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建设成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