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成果PPT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本质是风险控制,目标是控制风险。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它由五个要素构成: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个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动。它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框架,包括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治理结构一般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组成,主要负责确定企业的目标、监督和协调经营活动、审核财务报告等。内部机构设置则是企业的内部组织和管理体系,包括各部门、职能和职位的设置,主要负责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企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一个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能够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战略,并不断完善和调整。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包括招聘、培训、考核和激励等方面的政策,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企业应当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弘扬和传承。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责任。企业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环节。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风险评估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内部控制目标,并根据不同业务特点确定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目标设定应当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要求。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发现潜在风险的过程,企业应当通过充分收集相关信息和分析数据来识别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风险识别应当全面、系统和客观地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评估。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确定重点关注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因素,为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的过程,包括规避、接受、降低和分担等策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应对策略,以降低或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同时,企业还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和流程,以确保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事件。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所有层级和职能,包括预防性控制、检查性控制和纠正性控制等类型。预防性控制预防性控制是为了预防错误、舞弊和违规行为的发生而采取的控制措施。例如,企业可以制定严格的员工行为准则和业务操作规程,以降低舞弊和错误的发生概率。检查性控制检查性控制是为了检查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风险事件而采取的控制措施。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内部稽核和专项检查等方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纠正性控制纠正性控制是为了纠正偏差、处理故障和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控制措施。例如,企业可以建立应急预案和危机处理机制,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应对,降低损失。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传递信息和控制指令的过程。信息收集与处理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内外部信息,并进行筛选、核对和整合,以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用性。信息传递与报告企业应当制定科学的信息传递和报告制度,确保各级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企业还应当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以满足其信息需求。信息系统与技术企业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权限控制和安全保密等目标。同时,企业还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控制,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的过程。内部监督主要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两种类型。日常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各个业务循环及重要业务流程的合规性、有效性进行常规检查,确保各项内部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专项监督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以发现内部控制在这些方面的特殊风险或者缺陷。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总之,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化、持续性的过程,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努力。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