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PPT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雨水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惊蛰惊蛰,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在3月5日至7日之间到来。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多与这个节气有关,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此时节非常适合春耕、春种。“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做好田间管理。春分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春分与秋分都是四季划分中的重要节气。中国传统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心位置,其中夏至、冬至为极值。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均为12小时。所以中国民间把春分叫做“日中”或“日夜分”。在气候上,春分有气温回升、大风频繁、降雨增多的特点。清明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在4日左右气温回升到12℃以上。从这一天起,阳光明媚,春风送暖,天气干燥清澈透明时是清明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就不再寒冷了,多日平均气温已在10℃以上。雨水增多,草木萌动之后落花生浆果、播种晚玉米等夏收作物进入重要时期。此时节非常适合春游踏青。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谷雨前,好种棉”,又云:“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谷雨节气将至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雨对五谷生长有利,可是植物生长过快会造成炭蛆病而枯死的现象。“花粉热”的主要原因是风力较大而干燥。此时北方地区柳絮开始飞落而梧桐正绿;而南方地区柳絮飞舞和梧桐叶落较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天气特点是气温高、降雨量增加、湿度增大。南方地区此时已经开始栽插水稻;而北方地区则开始播种小麦等作物。立夏立夏表示夏季开始。“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此时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夏秋盛期。从立夏起天气渐渐炎热。然而全国的炎暑情况并不相同,“立夏日”的气温变化仅作参考。“立夏”前后若出现“立夏雨水少”“立夏无雷动”等气象预测现象则会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第一个节气。每年5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交立夏节气。小满小满,标志着炎夏登场,小麦等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但还未完全饱满。小满的意思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但还未完全饱满。此时节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应做好农田管理。对于北方地区来说,此时节小麦已经进入收割期,而南方地区则开始进入梅雨季节。芒种芒种,表示夏季的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此时节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6月5日至7日,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的气温已经达到了一年中的最高点,空气湿度也逐渐增加,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和收割。同时,由于天气炎热,人们也要注意防暑降温和保持身体健康。夏至夏至,意味着太阳到达了黄经90度。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在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需要加强防暑降温和防范暴雨等灾害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暑小暑,标志着夏季炎热的开始。小暑期间湿气较重,天气较为闷热,但真正的热天还没有到来。在这个时候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饮食卫生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方面的问题。此外,在农业生产上,要注意防止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大暑期间的气温常常高达35℃以上,是夏季气温的最高点。在这个时候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避免过度劳累等方面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上,要注意防止高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立秋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立秋节气期间正是中国各地收获的大忙季节。在中国北方地区,立秋之后仍有“伏旱”,仍需加强抗旱夺秋收的工作。从气候特点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温度降幅很大的情况下,“秋老虎”仍会出现酷热天气。“秋后一伏热死人”,此时也要注意防暑降温。“白露身不露”,是告诫人们白露时节气温已有所降低,但还是要避免穿堂风等降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