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PPT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参战国家达33个,投...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简称“一战”,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参战国家达33个,投入军队超过7000万人,15亿人被卷入战争,850万士兵和1300万平民死亡,21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战后民族意识形成、民族观念勃发,并形成了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标志的新的国际秩序。战争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等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等国属协约国阵营。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同时波及亚洲、非洲和美洲。最终以协约国的胜利结束。战争过程爆发与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乃至文化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各国的经济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大国的控制,这就使得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希望摆脱这种束缚。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也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恶性竞争,寻找战争机会。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这成为了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地利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土耳其帝国和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强迫中国签定的《马关条约》中的利益受到损害为借口,同时也为了摆脱英法的压迫,也向德国宣战。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同时波及亚洲、非洲和美洲。欧洲战场是主要的战场。除欧洲各国外,还有亚洲的中国和奥斯曼帝国,非洲的埃及等国也加入了协约国作战。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大西洋、地中海以及太平洋地区。全面爆发与扩大西线:1914年8月2日,德军统帅部决定执行“施里芬计划”,首先进攻比利时实施迂回战略。8月4日,英法联军自西攻入比利时国境。8月21-9月10日,德军在西线左翼集中兵力44个师发起马恩河战役,至10月2日以英法联军的失败而告终。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随后交战双方进入了阵地战阶段。西线的阵地战,有著名的“三大堑壕战役”,即1915年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康布雷战役。东线:1914年8月下旬,俄军单独与德奥联军在东线作战,至9月中旬先后退到涅曼河和布格河一线。9-10月,俄军在东线展开秋季攻势,在加里西亚和波兰南部重创奥匈军队。巴尔干战场:9月7-27日,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重创捷军。此后南线演变为俄奥之间的战争。奥军统帅部集中全力进攻塞尔维亚(称塞尔维亚战场)。结果塞尔维亚于1915年10月被占领。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的战场: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边对奥匈帝国宣战后,意军于1915年5月在特伦蒂诺地区重创奥军。同年6月日,迫使奥匈帝国撤退。此后,意大利战场陷入了僵持状态。战争转折与结束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德军开始猛攻凡尔登,战役一直持续到12月10日,德军未能完全突破法军防线,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此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德意志帝国已不再是主要盟国,这使得德国国内政局变得更为动荡。英法军队于6月初在索姆河发动进攻,9月25日前,英军已经突破德军防线,被击退的德军集中于凡尔登地区。美国参战:美国于1917年4月6日对德宣战,美国海军和陆军在中国海和欧洲战场配合协约国作战。美国在欧洲战场的主要行动是派遣远征军,编入英法军队作战。俄国革命与退出战争:俄国于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俄国于1917年11月20日宣布退出战争,此举使得德国在东线战场减轻了压力。战争结束:1918年7月至9月,德军在西线连续发动三次攻势均遭失败。9月26日,德军在马恩河地区发起最后一次进攻,结果被协约国军队挫败。至此,德奥等同盟国已无力再战。停战与和平谈判1918年10月,德国在战局中已明显处于劣势,国内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不断加深。德意志帝国内部爆发了起义,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新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国宣布投降。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约的签订:战后各国于1919年在巴黎召开和会,签署了《凡尔赛和约》,确立了战后欧洲秩序。随后还分别与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如《圣日耳曼和约》、《纳伊条约》和《特里亚农和约》。战争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使得各国都陷入了困境。经济影响:战争给各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大量的军费开支使得各国财政状况严重恶化,同时战争也破坏了各国的生产和经济秩序,使得欧洲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变得困难重重。政治影响:战争使得各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战败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革命运动不断。俄国经历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国、法国等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变化。文化影响:战争对各国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和价值,试图通过艺术和文学来表达对战争的反思和思考。国际关系影响:战争使得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等大国的介入使得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国际联盟等国际组织的成立也标志着国际合作的加强。但同时,战后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依然存在,这也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科技发展与武器进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是一场武器和科技的较量。战争推动了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式武器如坦克、飞机、毒气弹等首次或广泛应用于战场。同时,战争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无线电通讯、雷达和青霉素等都是在战争中得到发展或首次被使用。军事策略的转变战争中,传统的密集队形作战被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所取代,堑壕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这改变了过去线式作战的方式,对后来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族与殖民地问题一战中,各殖民地民族纷纷摆脱殖民统治,如埃及、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区的人民开始争取民族独立。战后国际联盟的成立和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的掠夺,激起了德国人民的复仇心理,成为后来纳粹党上台和二战爆发的历史根源。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开始寻求和平与稳定。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同时,各国也开始调整其对外关系,如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希望扩大在世界市场中的影响力。对中国的冲击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员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却遭受了列强的掠夺和压迫。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的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次战争,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