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对桓公问PPT
第一段桓公曰:“周其弊乎?”史伯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德而覆其外,哀祸而拯其内,背丰亨之攻而责厚怨,以弃其民,焉...
第一段桓公曰:“周其弊乎?”史伯对曰:“殆于必弊者也。《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德而覆其外,哀祸而拯其内,背丰亨之攻而责厚怨,以弃其民,焉其能久乎?夫民既厌其终,而王不悟,而与郑人申之召陵,厚宋、蛮而窥周室。王德不明,非贤不明,非恩不明,非德不明,非顺不明,非信不明。未之有也。这一段是对桓公提问的回答。史伯认为周朝的衰败是必然的,主要是因为桓公的行为背离了道德和民心。他指出,周朝的衰败并非由于外在的敌人,而是由于桓公自身的行为导致民心离散。史伯列举了桓公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包括背弃丰亨之业而增加百姓的怨恨,与郑人申之召陵厚宋、蛮而窥周室等行为。他认为这些行为导致了王德不明、非贤不明、非恩不明、非德不明、非顺不明、非信不明等后果。因此,史伯断言周朝必将衰败。第二段昔共、黎氏之地方百牢,是而帝天下;夫共、黎氏同心之国,怀不贰之心,战不动而胜敌者也。何也?唯壹而已矣。纯信专一,利之萌生;动气专一,利之休光。二者偏亡,无安利矣。史也不专一,是之谓乎?若夫重用其良,动以求人,亟行而无敌,守国而擅周天下之谋,其民既专一矣。使是动而无铃胜敌惠泽行人,所攻伐兼能果从之谋;则未知其至安利也。苟无至仁至德至诚至道广居而择中以建王也,未之见也。”这一段进一步阐述了史伯的观点。他强调了共、黎氏之所以能够成为上帝统治下的地方,是因为他们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专一的目标。相反,如果缺乏这种信念和目标,就会导致战争无法取胜、守国无法自保的后果。史伯认为,如果重用贤良之士,发动民众积极行动而无敌于天下,就能够实现守国自保并拥有统一天下的谋略。然而,他强调了必须具备至仁至德至诚至道等美德的条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最后,史伯再次强调了未见到具备这些美德的君主出现。第三段桓公曰:“遂性于道,可乎?”史伯对曰:“不可;卫世不可复。”公曰:“何故?”对曰:“失度及咸浩。”桓公曰:“何故失度?”对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与之共此信道;是以尚有隐其鬼神而不尚其欲;人匮贡贤而尚其比德;不乐共物并逆虑害;然后三宫一心而谷洛食;五位不疾而六亲以尊;道往而文来;上下咸休而国家大治且从人欲;动焉利;时举时慎;使民以时;夫喜怒哀乐非阴阳则出于人;应则有赏与罚;夫赏罚应则出于人;太公望之廷师也夫!在列祖之世也。”这一段中史伯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卫国的政治状况不可能回归到先王时期的轨道。他指出原因是失去了制度和法度以及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史伯指出先王建立万国、亲诸侯与之共行诚信之道,因此尚有隐其鬼神而不尚其欲、人匮贡贤而尚其比德、不乐共物并逆虑害等措施。然而现在三宫一心而谷洛食、五位不疾而六亲以尊、道往而文来、上下咸休而国家大治且从人欲等条件已经不存在了。此外,史伯还指出喜怒哀乐并非阴阳所出而是出自于人的情感和反应;赏罚应则出于人而非天意所为。最后他提到太公望在列祖之世廷师立教的重要性。第四段桓公曰:“欲因鲁赋封遂而税耳。”对曰:“不可;天地百物皆有赋税以养民也;故赋《史伯对桓公问》第四段(续)桓公曰:“欲因鲁赋封遂而税耳。”对曰:“不可;天地百物皆有赋税以养民也;故赋有上中下之分;因其事而制其用焉。诸侯亦然;民居亦然;商贾亦然。夫民欲玉而有室;男子居外而有室;女子居内而相室;其欲恶何求?故赋敛之事;因其欲恶而利之;以顺民心;而其用有宽有急;宽以利民;急以防国患。相地而衰;因事制宜以养民;民舍此而从彼者;制之也。能明赋之所用;通关梁之所有者;民之归之也若流亡之;死之也。昔大彭氏之国最能为赋敛者也;其国甚多;台池畜兽以戏乐夫民;举具牛马禾实而赋敛之无厌足;而流徒之民归彼;非贪其人谷、室家之事而乐其中国家之事;以奸民心、去其国家之守;彭氏之亡也宜哉!夫国家之败也由官邪也;官之失德也宠贵骄佚也。横政暴令不禁止也。在这种环境中;奸弊安所不生?此所过关梁之门不要送者也。司稽掌之。遂因曹伯之师观于鲁君之成器之美者亦能观我成器之美乎?亦能用我而封于韩乎?”这一段中,史伯进一步阐述了赋税制度的原则和重要性。他指出,赋税是用来养民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事务和用途来制定赋税的数额和种类。诸侯、民居、商贾等都需要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承担赋税责任。同时,史伯也强调了因事制宜的原则,即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定宽严不一的赋税政策,以利于民生的同时防止国家患难。他通过大彭氏国的例子来说明过度敛财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史伯还指出,国家败坏的原因在于官员的奸邪行为和横政暴令,这使得社会风气败坏,奸弊丛生。在这种情况下,关梁之门成了不法之徒的通行之道,司稽也无法遏制这些行为。最后,史伯希望曹伯能够学习鲁君的成器之美,并利用鲁国的资源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封于韩。《史伯对桓公问》第五段公曰:“多嘴舌。”对曰:“鲁一生听,圣人一言而鲁国重;我愚人也,岂敢多嘴舌乎?且吾子欲因是观之与?”公曰:“其语偷。”对曰:“语偷则为有智识之者教之也;岂害我哉?且天变志异;非务行调也;听圣人而言有益于行事;非偷语者所能为也。”这一段中,桓公认为史伯的话太多,有些唠叨。史伯则回答说,他的言论都是有益于行事和决策的,不会对国家造成损害。史伯还提醒桓公要注意天变志异,不要过分追求顺从自己的心意,而应该听取圣人的建议,有益于行事。史伯认为,只有圣人才能一言而鲁国重,他只是一个愚人,不能多嘴舌。最后,史伯强调了他的言论不是偷语,而是有智识之者的教诲。第六段公曰:“周其弊在人乎?”对曰:“若谓周其弊在人;则其将贤非贤乎?夫火形严而内虚;烟斜而外实;怒而积薪;惧可也。火形严而外绝;烟斜而内实;惧可也。夫人之性亦然;内安而外险;在此而不在彼;在彼者危;在本者安;常使贤人从事不竭;则其终安矣。”这一段中,桓公问史伯周朝的弊端是否在于人。史伯回答说,如果说是人的问题,那么周朝的贤臣并非不贤。他通过火形的比喻来解释人的性格特点,说明人们内在安定而外在危险,因此需要谨慎从事。他强调了让贤人不断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七段公曰:“海不波溢而螯其齿以翼;何之亏?”对曰:“前世之君亦有然者矣;民有诸候之事而欲归之天子;是故有与无口不从;动不谐合;振恐而弃其所生;是故海不波溢而螯其齿以翼;何之亏?唯无虎蛟虎鲸以亏其池;则海不亏矣。”这一段中,桓公问史伯为什么海浪不波涛汹涌而蟹壳却能保护它的牙齿。史伯回答说,前世之君也有类似的情况,民众有诸侯之事而天子难以解决,因此有与无口不从、动不谐合、振恐而弃其所生。在这种情况下,海浪不波涛汹涌而蟹壳却能保护它的牙齿。史伯通过这个比喻来说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强调了让民众和诸侯安定的必要性。最后,史伯指出如果海中没有虎蛟虎鲸之类的凶猛鱼类来破坏海水的平衡,海水就不会亏损。这个比喻说明了国家治理需要保持平衡和稳定。《史伯对桓公问》第八段公曰:“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能也。天下者非君有也;唯有道者处之。”对曰:“夫君足好羞;君上者骄民也;民以生为札;而有丰国之谓素;仁人之所保;素为甲;以待捍难;若转藏于经生之家;君不素有甲;而入未变足羞者也。故明主者;掩不备利;变不备敌;掩不备利;则莫不敦厚以相待也。变化不穷者;则莫不奋死以相明也。行此二者;则天下平而国不亡。”这一段中,桓公认为民众不足而可治,自古及今未之能也。史伯则回答说,君主应该满足民众的需求,否则民众就会感到不满和不安,从而影响国家的稳定。他认为君主应该以民生为重,把国家治理得更加富强,这样才能够让民众感到安全和幸福。同时,史伯也强调了明主应该掩不备利、变不备敌,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永远保持强大的实力和地位。最后,史伯指出行此二者则天下平而国不亡。第九段公曰:“为之奈何?”对曰:“明王在上;则民无愚智;皆知所避;是谓遐服。”桓公曰:“吾欲南面而王天下;何道而可?”对曰:“南面之君也;修政不德;北面之臣也;外事而内惭。”公曰:“吾欲南面而王天下;何道而可?”对曰:“因民而与;因俗而治;为不可欲时;不可失度。”这一段中,桓公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史伯回答说,明君在上则民无愚智皆知所避是谓遐服。同时,他强调了君主应该修政不德、外事而内惭,这样才能够让国家永远保持强大的实力和地位。最后,史伯指出因民而与、因俗而治为不可欲时不可失度。这个建议是让君主根据民众的需求和习俗来制定政策,并且不要失去平衡和度量。《史伯对桓公问》第十段公曰:“若吾欲因其所恶以求其所求者;其犹未得乎?”对曰:“若吾欲因其所恶以求其所求者;犹水而求火也;明而睹矣。”桓公曰:“若何因其所恶以通其志也?”对曰:“因其所恶以求其欲者;民怨其上;因其所喜以顺其志者;民附其君。故为明君者;不以所恶废民之纪;不以民众从其所欲;遂及子孙;如此者;不为怨府;而为德泽。”这一段中,桓公询问如何通过了解民众的喜好和厌恶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标。史伯回答说,如果君主只是通过了解民众的厌恶来追求自己的目标,就像用水去寻求火一样,显然是不可能的。相反,君主应该通过了解民众的喜好和厌恶来顺应他们的意愿和需求,这样才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同时,史伯也强调了为明君者不以所恶废民之纪、不以民众从其所欲的原则,这样才能够让国家永远保持强大的实力和地位。第十一段公曰:“可终乎?能终而复始乎?”对曰:“能终而复始;□源可竭;器不可尽而复始;竭而不尽。夫德之源;六亲睦;五谷丰;社稷宗庙祭祀之不辍。如天地之无不持载也。”公曰:“唯何谓也?”对曰:“天地有六间;地二天三;唯有五谷兴丰;十倍收贱林磑池盐池之利。”这一段中,桓公询问国家治理是否可以长久持续下去,是否能够重新开始。史伯回答说,国家治理可以像天地一样持久不竭,因为如果六亲睦、五谷丰、社稷宗庙祭祀不辍,国家就会像天地一样无不尽持载。同时,史伯也强调了德之源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德治才能够让国家永远保持强大的实力和地位。最后,史伯指出地二天三唯有五谷兴丰十倍收贱林磑池盐池之利。这个建议是让君主根据土地的性质来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并且利用盐池等资源来增加国家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