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秦腔PPT
秦腔又称乱弹,是陕西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也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声腔艺术。它源于陕甘民歌,在秦汉时期便形成,及至宋代,在中国戏曲中已形成“北曲”与“...
秦腔又称乱弹,是陕西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也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声腔艺术。它源于陕甘民歌,在秦汉时期便形成,及至宋代,在中国戏曲中已形成“北曲”与“南戏”两大体系,在陕西则以“西曲”对应“北曲”。历史沿革秦腔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的戏剧发展历史紧密相连。远在公元前7世纪,周朝的《诗经》中已有大量诗歌表现对秦地(今陕西、甘肃)人民的歌咏,如《秦风》等。到了东晋时期,著名学者郭璞在注释《江赋》中“忽兮鸣籁,彪乎若箫”时云:“箫,参差,如今之觱篥也,声皆健而响。”说明在东晋前后,秦腔虽未形成,但秦地的民族音乐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元朝时期,随着杂剧的兴盛,秦腔逐渐发展起来。明朝时期,明中期时流行于秦地(今陕西、甘肃)的俗曲和民间小戏进一步演变而成了秦腔。明万历间(1573—1620),根据《汉书·李寻传》及元人胡祗遹《阳春白雪序》的描述,可知秦腔在当时已发展为成熟的戏剧艺术了。清朝时期,秦腔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乾隆四十八年(1783),西安同州梆子艺人魏长生到北京演出,使秦腔在当时京城引起轰动。史载:“京师尚秦声”,秦腔普遍受到北京人的欢迎。艺术特点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慢板、二六、代板、起板等板式。嗓音高亢激越,既能表现慷慨激愤之情,又能表现悲壮凄凉之感。在唱法上采用“膛音”,显得浑厚有力,特别是苦音,用这种唱法更能体现秦腔的地方特色。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行当间既有区分,又有相互渗透的关系。表演特技有诸如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跑马等。丑角表演讲究“拉稍子”,要“稍子”和身子动得协调,两腿甩开,脖子扭直,摇头晃脑,丑中带美。代表作品《下河东》讲述了赵匡胤在称帝前遭人陷害,与结拜兄弟罗彦威在太原城内走散。罗彦威为与赵匡胤断绝兄弟情义,逼自己的妻子和赵匡胤所生的女儿柏林公主自缢身亡。十多年后,赵匡胤已登基为帝。其女柏林经过许多磨难后重回太原认父,却遭罗彦威之子罗成章拦阻并要杀害她以祭奠亡母。赵匡胤与太原守将石守信赶到罗府劝说罗成章放人。但罗成章执意要杀柏林公主。赵匡胤一气之下将太原城改为河东郡。然后挥剑逼罗成章自刎谢罪。最后将其父罗彦威处死以报当年逼妻害女之仇《游西湖》讲述了书生李慧娘与裴生相恋的爱情故事。奸相贾似道抢占了裴生的恋人李慧娘后将其杀害。李慧娘死后怨恨难消变成鬼魂去找贾似道复仇。最终导致贾似道命丧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