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数字投入来源与制造业绿色化转型PPT
摘要数字赋能使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对这一结论进行了稳健型检验,并研究了不同能耗产业存在差异性数字赋能还能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绿色化转型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但...
摘要数字赋能使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对这一结论进行了稳健型检验,并研究了不同能耗产业存在差异性数字赋能还能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绿色化转型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但是研究数据表明,依托于国外数字来源实现的数字赋能要优于国内数字来源实现的数字赋能,警醒我们,中国要注意国内外数字技术发展差距可能带来的影响 引言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制造业,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我国自201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化”这一概念,近期颁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更是明确指出“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并提出了“到 2025 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一个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问题: 数字赋能是否以及如何有助于制造业企业 绿色化转型?当前有关数字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内涵及衡量方法(许宪春和张美慧,2020)二是研究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数字赋能对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影响。 理论机制与假说提出以“节能减排”为核心和根本要义的绿色化H1: 数字赋能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数字赋能之所以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主要是通过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两个作用机制发挥作用,其中,规模效应可表现为制造业企业自身规模效应与企业所在地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可表现为技术进步与资本更新。H2: 数字赋能主要是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其中,规模效应包括企业自身规模效应与企业所在地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包括企业技术进步与资本更新。就前向产业关联而言,上游行业在生产中加大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下游行业的主要外溢效应体现在直接的技术层面。下游行业的制造业企业在数字赋能下实现绿色化转型,会通过需求效应与竞争效应,推动上游行业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化转型。H3: 数字赋能不仅能推动制造业企业自身绿色化转型,而且还会通过产业链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上游与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化转型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不同来源的数字技术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是否会产生不同影响?如果说上述异质性影响确实存在,那么其在不同地区、行业之间具有怎样差异性表现?H4: 基于国外和国内不同来源的数字技术投入,数字赋能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存在异质性影响,国外数字技术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大于国内数字技术,而且这种异质性影响会体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模型构建将制造业企业能源消耗强度与污染排放强度两个指标作为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的表征变量。回归模型具体设定如下:其中,下标 i、j、t 分别表示企业、行业、年份;Energyit 表示企业 i 在 t 年的能源消耗强度;Pollutionit表示企业 i 在 t 年的污染排放水平;Digitalijt 为制造业企业的数字赋能,也是本文最关心的核心解释变量,在具体测度上,以 的生产投入数字化水平表示;controlsijt 是一系列企业层面及行业层面的相关控制变量。 变量与数据说明1)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关于能源消耗强度(Energy),本文选取了企业工业煤炭消费量、原料煤消费量以及燃料油消费量这三种能源消费指标,同样参照对污染排放强度的测算方法,对企业的能源消耗强度进行测算,并对测算出的企业能源消耗强度指标取倒数,从而其值越大,说明企业能源消耗强度越低。关于污染排放强度(Pollution),本文主要选取了工业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氧化物排放量这五种污染排放指标,并参考王杰和刘斌(2014),计算出各企业污染物单位产值的排放量:其中,q 表示各个污染物的排放量(q=1、2、3、4、5,分别为五种污染物);Eiqt 表示 t年企业 i对污染物 q 的污染排放量;Outputit 表示 t 年企业 i 的工业总产值;pollutioniqt 则表示 t 年企业 i 污染物 q 的单位产值排放量。在这一基础上,对各个污染物的单位产值排放量进行线性标准化处理:其中,max ( pollutionq )、min ( pollutionq )分别表示污染物 q 指标在所有制造业企业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则表示 i 企业 q 污染物标准化之后的值。最后,将各个污染物的单位产值排放量标准化后的值进行等权加和平均计算,得到各制造业企业的整体污染排放强度:2)制造业企业数字赋能3)其他控制变量数据来源及说明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WIOD)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数据库。基准回归结果基准回归结果对(1)、(2)式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 1 第(1)、(3)列所示。稳健性检验考虑到基本回归结果仍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本回归结果的稳健性进行检验:更换被解释变量和核心解释变量的具体使用指标;基于行业数据的再检验;内生性问题的讨论;考虑样本期内可能遭受的外生冲击影响。以上估计结果均显示基本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假说 1 得到进一步验证。异质性分析: 基于行业能耗差异本文将使用的制造业行业细分为污染行业与清洁行业,具体回归结果见表 2。可以看出,清洁行业的企业使用数字技术后,数字技术对其能源消耗强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降低污染行业的企业能源消耗强度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而数字技术的使用均能够显著降低两类行业的企业污染减排强度。对于清洁行业,其能源消耗强度可能本身就不高,因此数字赋能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集中于污染排放这一方面;而对于污染行业,其生产方式不论是从投入还是产出两个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数字赋能能够较好地改善污染行业的企业生产方式,进而促进其绿色化转型。基于行业间上下游区分的差异分析由于同处产业链上下游的制造业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经济联系,因此制造业企业数字赋能可能通过产业间前向与后向关联效应,对上下游行业的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产生间接影响。为了识别上述传导机制是否存在以及可能具有的差异性影响,本文设定回归模型如下所示:从能源消耗强度表征的绿色化转型层面看,回归估计结果表明,上游行业数字化水平提高对下游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化转型影响并不显著。下游行业数字化水平提高,对降低上游行业的制造业企业能源消耗强度存在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这可能因为下游行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对上游行业制造业企业的溢出效应不仅仅体现在技术溢出上,更多是从需求层面生产的激励作用,通过需求增长进一步促进上游行业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进而使得上游行业制造业企业降低自身能源消耗强度,以满足下游行业制造业企业生产所需。从污染减排表征的绿色化转型层面看数字赋能的产业关联效应在上下游制造业企业间的污染减排强度方面体现得均较为明显。不论是上游对下游的直接技术溢出,还是下游对上游的需求引致效应,制造业企业的数字赋能均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共享与信息传递,进而可能通过清洁技术或是设备更新等,在产业和投入产出关联中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据此,假说 3 得以验证。机制分析规模效应中介作用机制检验本文采用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衡量制造业企业规模(Size),对这一机制进行回归分析。前文理论分析指出制造业企业所在地区规模可能同样发挥着中介效应,本文利用产业多样性指标(Rv)进行衡量,该指标能够进一步分解为相关多样性和无关多样性。本文通过所使用的企业层面数字技术水平,测算出每年各地区平均意义上的地区整体数字技术水平,以此进行机制检验。制造业企业数字赋能对地区产业无关多样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还无法体现其在数字赋能影响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中的中介作用。据此,假说 2中的规模效应中介机制检验得以验证。技术效应中介作用机制检验本文选用制造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来衡量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将其作为中介变量代入回归,所得结果如表 5 所示。据此可见,制造业企业数字赋能确实能够促进其自身生产技术进步;进一步地,不论被解释变量是企业能源消耗强度还是排污强度,技术进步这一中介变量的系数回归估计值都显著为正,也就是说,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在数字赋能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 基于数字投入来源差异基于不同数字投入来源的差异分析基于地区划分的差异分析本文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将样本内的制造业企业分为高发展水平地区制造业企业与低发展水平地区制造业企业,据此分别进行回归,具体见表 7。结果表明,在区分高发展水平地区(HighDev)与低发展水平地区(LowDev)后,各分样本的数字赋能依然对绿色化转型有积极作用。越是开放度较高的地区,对国外数字来源投入实现的数字赋能依赖度越高,由此不难推断,伴随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如果不加快缩小数字技术的国内外差距,尤其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那么对外部的过度依赖极有可能会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发展,进而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据此,假说 4 中所提出的地区异质性得以验证。基于行业划分的差异分析基于行业划分的对比分析表明,数字赋能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中作用力最大,而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中仅在部分维度上呈现积极作用。结论与启示本文的研究发现,不仅为数字赋能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提供了理论阐释与经验证据,而且对于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化转型,以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在高质量道路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1)加快推动数字技术进步和数字经济发展2)加速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产业链3)实施高水平开放,打造开源式数字技术进步格局4)正确处理好数字技术开放与安全关系,确保制造业绿色化转型过程中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