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及其作品介绍PPT
贝聿铭,全名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26日),男,祖籍江苏苏州,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
贝聿铭,全名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26日),男,祖籍江苏苏州,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他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流线型风格。在设计中,他灵活运用石材、陶瓷、混凝土、玻璃和钢材,集当前材料、工艺、装饰及使用功能等之优化于一身。主要作品1.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300多年来,卢浮宫将“世界三大博物馆”之首的名声挥得无影无踪。人们都认为它的设计平庸得不能再平庸了。然而贝聿铭却以最现代的玻璃材质建成一座300多米高的巨大金字塔。成为巴黎最有魅力的建筑物之一。2. 香港中银大厦香港中银大厦是香港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中银大厦自70年代初起由贝聿铭设计,整个设计经过20余年的反复修订。从开始设计到最后建成,贝聿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3.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贝聿铭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原建筑物残破不堪,且规模太小不适应新的需求,1978年动工改建,历时7年,耗资近亿美元。贝聿铭在设计中没有作任何刻意的虚饰,直接在原建筑物上大幅度地扩建,以突出原建筑物的庄重气势。在扩建的设计中他成功地解决了把主体统一地糅合在周围环境里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最佳设计奖和世界十大建筑奖。4.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位于北京的中国银行总部大楼是贝聿铭的又一杰作。这座雄伟壮观的50层高楼在北京长安街西单路口,其顶部的中国银行汉英文字母组合呈几何梯形向上并作扭转状矗立在北京苍穹之中,十分引人注目。该设计充满现代气息并具有中国传统色彩,体现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理念。设计特点贝聿铭的设计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和谐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色彩新颖。和谐融合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始终体现一个宗旨:建筑与环境和谐融合。具体表现在善于利用地形和当地气候条件,使建筑在总体布局和室内设计中,不同楼层平面逐层围绕中央庭院布置,既保证了采光通风等实用功能又赋予了传统建筑的空间与尺度特征;又如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设计中贝聿铭以中国古代“直庐”形象为原型进行设计,采用正方形、玻璃、钢和石材等现代材料构成了一个外封闭、内开敞的中庭造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又赋予了现代气息。空间处理贝聿铭在空间处理方面具有非凡的造诣他善于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层次丰富、空间多变的立体效果给人以空间流动的感觉。如香港中银大厦中庭随着楼层步步升高结构构件也随之变化扭转几何形体构成中庭每一层的立体绿化平台不仅使视觉空间产生变化也向前后左右自由延伸拓深了空间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利用两个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组成不对称的立面结构轻盈飘逸与老馆的厚重敦实形成强烈对比虚实对比的手法使新老建筑和谐统一融为一体。材料色彩贝聿铭的设计在材料选择和色彩搭配上也很成功往往利用石材、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材料塑造出轻巧而又富有现代感的造型;在色彩上则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选择如卢浮宫金字塔入口处用深绿色大理石铺地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感觉。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以深色花岗岩为主调辅以金属装饰给人一种稳重高雅的感觉。创新与传承贝聿铭的设计作品不仅在创新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他深知每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他总是尽力在设计中融入这些元素,使建筑作品既有现代感,又能与周围的环境和文化相协调。光线与阴影贝聿铭在设计时非常注重光线和阴影的运用。他善于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来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使建筑物在不同的时间和天气条件下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魅力和韵味。例如,在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中,他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光和反射光来照亮地下博物馆,使整个空间充满了神秘感和历史感。功能与美学贝聿铭的设计作品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同时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注重建筑的结构、材料和细节设计,使建筑既实用又美观。例如,在中国银行总行大厦的设计中,他采用了正方形几何形状和玻璃等现代材料,不仅使建筑具有鲜明的现代感,同时也保证了其功能性和采光通风等实用需求。贝聿铭的影响力贝聿铭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大师,其设计作品和设计思想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设计风格和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中,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对于建筑与环境、空间与人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总结起来,贝聿铭的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不仅在创新和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注重光线、阴影、功能和美学的完美结合。他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