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人物介绍PPT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少时豪...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少时豪隽,慷慨溢于言辞,举目望秋色,胸怀“挽浇世风”、“拟弄微词”之志。八股文、制策科得官,自湖州兵曹移内为秘书省正字,进为史馆编撰,因元祐党争,复遭贬谪,得旨还京后,又遭罗织复被远徙。秦观善诗赋策论,工于书法,兼好雅玩。少时轻狂,疏狂自放,光怪陆离。论为著名干臣蔡挺所不容。苏轼对其负有知遇之恩,是其人生路上的贵人之一。秦观待苏轼,既有师承之谊,也有知遇之恩。在苏轼的力荐下,秦观自编的《淮海词》得以刊行问世。秦观在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因苏轼荐以进京应制科,入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结识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诸位文士。后因元祐党争波及而贬至杭州通判。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又因受“元祐党人”的牵连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因宋哲宗登基大赦天下,得以北还,将逝于藤州(今广西藤县),是年六月逝于光化亭上。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诏复宣德郎,归葬扬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所著《淮海集》40卷、《长短句》3卷、《后山诗话》1卷、《秦少游年谱》等皆在通行版本中流传。其生前曾自编诗词集,其词现存300余首,见于《淮海集》《长短句》,已佚之词有《邗沟词》1首,《浪淘沙慢》2首,《江城子慢》3首。其代表作有《踏莎行·寒灯夜记梦》、《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蝶恋花·晓日窥轩双燕语》等。人物生平1. 早期经历秦观从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立下报国志向。他熟读诸子百家和经史典籍,博学强记、诗赋歌词、议论兵法皆通。考进士时被点为第一名,27岁时中了进士。然而当时北宋积弱不振,民族矛盾尖锐。熙宁变法之后,新旧两党斗争激烈。秦观由于没有得到重用而一直对官场感到灰心丧气。在北宋黑暗腐败时期,他不得重用。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应发运使储黯的邀请到京城做官,被授予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应苏轼之邀前往湖州任团练副使。2. 党争波及被贬然而好景不长,哲宗亲政后“更化”,新党上台,秦观先被贬到杭州通判。因御史刘拯告他“私谒苏轼”获罪被贬到监处州酒税。又被人告以与孔平仲推挽一事再次被贬到房州监酒税。两次遭贬后他越发灰心失望。写下《题海首座石》、《谪龙沙寺》、《七绝》等诗篇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消极情绪。元祐五年(1090年),秦观回到京师拜谒苏轼、范纯仁等人求援引荐未果后离开京城回到杭州家中闲居。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自扬州召还重登政地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秦观闻讯后兴冲冲地赶到扬州想入京拜谒苏轼求助提携但苏轼却已奉诏入京而且二人政见不同在“国马”事件上秦观又大发议论触怒了执政的新党章惇、蔡卞等人于是3. 再遭贬谪在元祐六年(1091年)九月,苏轼自扬州召还重登政地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而秦观却并未能如愿以偿进入京城,反而由于和苏轼的关系而受到牵连,再次被贬至杭州。这两次的贬谪经历让秦观的政治理想逐渐破灭,同时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反思。4. 晚年生活在杭州期间,秦观的生活虽然比较清苦,但他却能够安贫乐道,潜心治学。他经常到寺庙里借读经书,同时也不断地写作和讲学。在这个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新党的再次上台,秦观再次被贬到更远的雷州(今广东海康)。在雷州期间,他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继续写作和讲学。他在雷州半岛留下了许多诗词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海康书事》七绝十首。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他下诏大赦天下,秦观得以返回京师。然而在回到京师后不久,秦观就病逝了。据史书记载,秦观是抱憾而终的,他的后半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文学成就秦观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其作品以清新淡雅、柔婉蕴藉为主要特点。他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内容涉及离别、相思、羁旅、人生感悟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秦观的词作在当时和后世都广为流传,受到了很高的评价。苏轼曾称赞他的词“清丽绝伦”,黄庭坚则称其为“词曲之大家”。清代纪昀更是将其与李煜相提并论,认为他的词“真不减李重光(李煜)风调”。除了诗词之外,秦观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绘画则以山水画为主。影响与评价秦观是北宋中期的一位重要文人,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人研究那个时期的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然而,由于秦观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和他的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悲观情绪,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秦观是一位有着高尚情操和卓越才华的文人,他的文学成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