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节气PPT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我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位,春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天气回暖,春雨也降下,滋润大地,这就是雨水的由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时节一到,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紧接着就是万物复苏的春季来临。这时候,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大自然的春天的气息。在雨水时节期间,气温回升加快,降雨也逐渐增多。这时候的降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冬季刚过,许多地方土地干燥缺乏水分,而春雨的到来可以滋润大地,促进作物的生长。同时,雨水时节也是人们开始农耕活动的时期。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05日—07日交节。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从气候特点来看,惊蛰过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插秧季节,华南地区已进入春耕生产高潮期。在农耕文化中,“惊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惊蛰代表着农耕文化对于自然的一种观察和总结。惊蛰期间气温回升较快,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暖、万物复苏。这个时候各种昆虫开始活动起来,人们也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惊蛰时节期间,人们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2日交节。“分”即为“半”,也就是春季过了一半的意思。过了春分时节天气会渐渐变暖并且越来越稳定,不过昼夜温差还是很大的。古语有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农耕上有着重要意义,民间在春分时节有“竖蛋”习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