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PPT
总论1. 背景介绍《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以恢宏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和生动的描...
总论1. 背景介绍《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以恢宏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革命精神。此诗写于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期间,是毛泽东长征路上创作的一首不朽的史诗。2.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行军,跨越万水千山,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此时,毛泽东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3. 诗人简介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诗文赏析1. 诗句解析“红军不怕远征难”起句开门见山,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强调了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表达了红军对困难和挑战的蔑视和勇敢面对的决心“万水千山只等闲”诗人用“万水千山”来形容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只等闲”三字又传达出红军将士从容应对、处变不惊的豪迈气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红军在面对险峻的五岭和乌蒙山时的不屈不挠和英勇奋斗。其中,“腾细浪”和“走泥丸”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描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跨越金沙江和大渡河的壮举。通过“云崖暖”和“铁索寒”的对比,既展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和无畏精神,又突显了长征途中的险恶环境“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胜利的喜悦和展望。尽管长征途中充满艰辛和挑战,但当红军胜利到达目的地时,所有的困苦和磨难都变得微不足道。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红军将士的慰问和鼓励,也展示了革命必胜的前景和信心2. 主题思想《七律·长征》以高昂的革命豪情和无畏的革命精神为基调,歌颂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