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PPT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中国...
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赵一曼留有诗篇《滨江述怀》,其故里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相关电影有《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在抗战中为牵制日军的进攻,掩护当地群众和游击队的转移,配合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立下不少战功。1935年秋,赵一曼加入了抗联第三军一师第二团,担任团政委,在战场上她百折不挠、英勇无畏,她所在部队多次受到抗日指挥部的表彰。诱敌深入 英勇牺牲1935年11月,赵一曼和一支小部队被敌人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和群众突围,赵一曼毅然向敌人冲去吸引住敌人。在激战中,她左腿负伤、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袜子。她不顾伤痛、英勇地与敌人展开激战。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将受伤的赵一曼送往医院治疗。对赵一曼动用酷刑逼其招供。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赵一曼怒斥敌人:“你们可以让整座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酷刑之下她没有透露一点有关抗联的消息。敌人没能从赵一曼口中套到他们想要的信息,决定把她送回宜宾“感化”。赵一曼知道向后山的游击队心怀不满被敌人发现并加害的可能后,便在夜深人静时从医院逃出。逃到离游击队驻地不远的白杨嘴村时因失血过多昏倒在地被游击队发现并救起送往大黑山。途中赵一曼再次昏迷不醒,游击队队员用马把她驮到白杨嘴村养伤。可没想到又被敌人发现并带走了她。在审讯中赵一曼仍没有透露任何消息。敌人得不到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决定处决她。铁骨柔情留浩气 忠诚映照后来人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刑场。行刑前,她高喊着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面对死亡,她高唱着《红旗歌》,唱完后她说:“我的目的已经达到,生命已到尽头。喇叭吹响了最后进军号声……让我把话说完:同志们呀!赶快团结起来打击敌人吧!不然我们前面这条路会更加黑暗与长久的……”赵一曼为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年她只有31岁。赵一曼的英雄事迹,不仅仅在她的家乡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被人们传颂,更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传扬。她的故事不仅仅激励着当时的抗日军民,更在今天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赵一曼的故事也成为了许多文艺作品的素材,其中包括电影《赵一曼》、《我的母亲赵一曼》等。这些作品通过影像和文字,生动地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形象和她的革命精神。在赵一曼的故乡,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位英雄。赵一曼纪念馆在白花镇建立,成为了对这位英雄的永久纪念。此外,还有以赵一曼命名的学校、街道和公园等,都是对这位英雄的最好纪念。赵一曼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她的精神永存。她的事迹将继续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