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鼓浪屿之波》PPT
创作背景1981年底,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背景下,福建省委对台办、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等联合组织了一次音乐采风创作活动,...
创作背景1981年底,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背景下,福建省委对台办、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福建电视台等联合组织了一次音乐采风创作活动,省内外的十多位词曲作家深入福建省的平潭、晋江、惠安崇武、厦门等地,创作了百余首表达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台湾题材歌曲,《鼓浪屿之波》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词曲作家张藜、红曙、钟立民在鼓浪屿登上了日光岩,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作者简介钟立民,1925年生,江西南昌人。作曲家、编审,曾任《歌曲》编辑、副主编,主要歌曲作品有:《我寻找你,陶然亭》、《瑞丽江之夜》、《北京呼唤我》、《火的记忆》、《情爱香港》,《鼓浪屿之波》是其代表作之一。另外,钟先生还创作了《我爱鼓浪屿》、《鼓浪屿之恋》、《啊,鼓浪屿》三首与鼓浪屿相关的歌曲张藜,1932年生,辽宁大连人。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导,笔名桦成林、钟子玉,与乔羽、闫肃被誉为当代词坛的三驾马车。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会员,《词刊》编委、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代表作:《篱笆墙的影子》、《亚洲雄风》、《我和我的祖国》、《山不转水转》、《鼓浪屿之波》等歌曲赏析《鼓浪屿之波》作为一支思乡曲,歌词试图表达的是,由于海峡的阻隔,旅居大陆、乡愁难以舒解的台湾同胞在厦门鼓浪屿登高远眺的情景,贯穿其中的是盼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题。歌词中提到的日光岩是厦门的象征,也是鼓浪屿最高处。歌词用日光岩暗含登高眺望、盼望宝岛早日回归团圆之意,也唱出了海峡两岸同胞期盼统一和浓浓的思乡之情。《鼓浪屿之波》是鼓浪屿形象气质的音乐代表,鼓浪屿人的性格与气质,高尚、优雅、精致,带有彬彬有礼的谦谨、含蓄蕴藉的恳切、婉转低回的感伤,这种气质不经意间在《鼓浪屿之波》的旋律中得到了体现、阐明和释放。作品分析这首歌采用的是单二部曲式:曲调优美抒情,表达了两岸人民隔海相望,盼望早日回归故乡的思乡情绪第一段1-8小节(不包括前奏)共有两个乐句。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并为第二段乐曲热潮部进行铺垫第二段8-17小节,与第一段无论是在力度和音区上,都形成鲜明对照,使旋律上升到‘e’随后乐句中运用到两个“我盼望”特别紧凑,充分表现了两岸人民盼望早日相聚的急迫心情情感把握《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的情感基调是“思乡”歌词中出现了鼓浪屿、日光岩、基隆港、台湾岛等地方名,交代出了基本的故事情境。鼓浪屿是一个小岛,它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它象征着祖国人民,时刻盼望着宝岛台湾的回归。同样,台湾同胞也迫切地希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所以,这首歌曲在演唱的时候除了表达了思乡之情,还要表现出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比如歌曲后半部的“我渴望,我渴望”,第二个“我渴望”在情感上要处理得迫切一些。另外,还要注意歌曲高潮部分的情感要适当地喷发,做到尽量的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