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盱眙PPT
盱眙县,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淮安西南部,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江淮平原中东部;东与金湖县、滁州天长市相邻,南、西分别与滁州市天长...
盱眙县,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淮安西南部,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江淮平原中东部;东与金湖县、滁州天长市相邻,南、西分别与滁州市天长市、滁州市来安县和明光市交界,北至东北与分别泗洪县、洪泽区接壤。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盱眙县常住人口为607211人,占淮安市的13.33%盱眙拥有众多文化旅游资源,曾获“中国旅游强县” 等荣誉称号。2016年盱眙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明祖陵明祖陵位于盱眙县明祖陵镇境内,距县城西北15公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的实际墓葬,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历时28年之久。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与古泗州城一起毁于洪水。1953年春旱时,首次露出水面,被当地人们称为“大墓头”。1963年再次露出水面,被江苏省考古专家发现,确认是明代第一陵明祖陵。1976年开始修复,1982年对外开放,并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顺利获批国家AAAA级景区。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距盱眙县城约45公里,占地面积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环抱的9平方公里的天泉湖,构成了极其独特的小气候环境,那里繁衍生息着40多种野生动物、170多种鸟类、280多种高等植物、近800种中草药,其中绝大多数为南北地域边缘物种。公园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苏北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基地落户园中,其附属设施——盱眙铁山寺天文科普园于2001年7月30日对外开放。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位于盱眙县黄花塘镇境内,距县城35公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1943年1月初到1945年2月底,在全国抗日战争由相持转入反攻的关键时期,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华中抗日大业,直到抗战胜利。军部纪念馆由旧址、旧居、陈列馆和园林等组成。陈列馆内存放着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物,展示了华中抗战的峥嵘岁月,再现了革命前辈当年的战斗风采。八仙台风景区八仙台风景区位于盱眙县穆店乡西南部,距盱眙县城17公里,总面积10.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3平方公里,是国家AA级风景区。相传八仙在人间云游时路过此山,看到此地山青水秀,森林茂密,环境幽雅,遂择此地作为他们修仙论道的居所,因此后人将此山起名为“八仙山”,八仙修炼的座台得名为“八仙台”。据考证,宋朝巾帼英雄穆桂英曾带兵驻扎此山,穆店由此得名。都梁公园都梁公园位于第一山风景名胜区的南部,是历届中国龙虾节的主会场,园内新建成的中国龙虾节广场是中国最大的山地广场,都梁阁座落其里,中国龙虾节博物馆巧设其中,馆中收集了历届中国龙虾节代表性物件2000余件,展示了“中国十大节庆”、“中国十大美食类节庆”第一名的中国龙虾节的历程。公园免费对外开放,成为当地市民的休闲场所之一。龙虾盱眙县盛产龙虾,有“龙虾之都”之称,盱眙龙虾的特征就是“三白”(腮白、肉白、底板白),龙虾晶莹剔透、呈半透明状,比较干净。截至2016年,盱眙年产龙虾6万吨、年交易量10万吨、交易额突破60亿元。 [22]板栗盱眙县水冲港丘陵山区板栗栽培历史悠久,良种栗园栽培板栗14000亩,周边乡镇种植面积6万多亩。水冲港板栗曾荣获“江苏省名特优产品奖”。古代文化下草湾文化是盱眙远古文化的杰出代表。1954年6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杨钟健在盱眙鲍集与泗洪双沟交界的下草湾淮河东岸采集到一段骨化石,经研究确认为人的股骨化石,是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距今4-5万年,属于晚期智能人,被命名为“下草湾人”,考古界称为下草湾文化。“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发现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论说,是迄今为止江苏人类乃至中国人类老祖宗的发源地之一。盱眙建县2200多年,但史前文化可直溯五千年前。据对盱眙范家岗、大墩头、六郎墩等遗址考古成果表明: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时期盱眙就有丰富的史前文化。传说故事一是以杰出人物为内容的传说和故事如朱元璋的传说,戚天官的传说,徐偃王的传说,管鲍分金亭的传说,泗州大圣的传说,陈婴的传说,苏轼、米芾的传说,陈毅、罗炳辉、李桂五的传说等。二是以地名掌故为内容的传说和故事包括建筑、街巷、寺庙、桥梁、湖泊、集镇、村庄等。如盱眙的来历,黄花塘的传说,明祖陵的传说,水漫泗州的传说,禹王河与九里荒的传说,万塘的传说,四十里桥的传说。还有史事、民俗、动植物、土特产等方面的传说,如磨盘山与摩旗山的传说,七品县令为何称芝麻官,紫竹林为什么没有紫竹,野马追、泽兰的传说等。这些传说和故事,分别从不同侧面,饶有趣味地介绍了盱眙的人物历史、自然概貌、社会生产、风土人情以及文化传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愿望。对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增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传说故事已结集出版,有的还被改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如“水漫泗州”、“虹桥赠珠”、“真假新郎”、“铁山寺传奇”、戚天宫的传说等。民间艺术歌谣盱眙位处江淮与淮扬地域交界处,乡野生态文化兼容了江淮文化和淮扬文化之长,加之优美的田园风光,渔农交替的产业模式,为盱眙民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繁衍空间。盱眙民歌的特点:一是源远流长从其内容看,不少是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如“四季歌”等二是品种多样在盱眙近千首的民歌民谣中占一半以上是情歌,如“十二相思”、“手扶栏杆”、“后五更”等。其它还有田歌、忏词、嘞嘞、劳动歌、行业歌、仪式歌、叫卖歌、唢呐散曲、渔歌渔谣、儿歌童谣等。三是独具特色在广阔的农村,农民耕田耙地,打起“嘞嘞”是出口成章,歌曲旋律豪放、清脆悠扬。在劳动中不仅抒发了情感,似乎连为之出力的耕牛也能听懂他们的音乐语言。四是内涵丰实民歌艺人经过数代相传,逐步使歌词的内容丰富,通俗易记,语言幽默,生活韵味浓五是活态传承好多地方乡土民歌几乎灭迹,而盱眙民歌民谣都有其特殊的生命力,一直传承至今,如:新四军时期在盱眙黄花塘、穆店一带流传的《白菜心》等歌谣,不仅填补了江苏民歌的空白,它的旋律和演唱方式对民间音乐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民间文学、民俗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舞蹈盱眙地区最具普遍性的传统舞蹈有花船、龙灯、驴灯、舞狮和花篮担等形式,这些传统舞蹈几乎覆盖了盱眙每个乡镇村庄,最受广大群众喜爱和追崇,也是传承最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有一些传统项目既能体现盱眙地方特色,又具有代表性,如花鼓伞、团团会、盱城渔鼓等。这些项目产生于盱眙水泊地区,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戏曲盱眙历史上地处交通要道,因而各种文化在那里交相融合,曾出现过各类剧种的戏剧表演团体,如淮剧、京剧、越剧、淮海戏、黄梅戏、泗州戏等。在广泛融合的基础上,盱眙又形成了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如流传于盱眙西部地区的淮洪调、泗州调。这些原汁原味的艺术精华,为其他艺术种类提供了借鉴。传统技艺烹饪技艺盱眙的烹饪技艺,不仅承载了历史文化信息,而且淮扬菜中有许多菜肴出自盱眙并留有历史典故。盱眙菜源于淮扬菜,但又不同于淮扬菜,它不仅吸纳了徽菜的元素,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借“明皇故里”之缘,把皇帝宫廷菜肴的技艺也融合其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味。究其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注重选料取材全部源于本地,注重“鲜、活、嫩、绿”要素。二是讲究烹调盱眙菜的烹调技艺可归纳为八个字,即:拌、炒、烩、烧、炖、烤、焖、卤,综合了其它菜肴的制作技能。三是重视营养最大特点就是加工精细,讲究营养搭配,并注重菜肴的营养价值。四是追求风味盱眙菜讲求原汁原味,追求色、香、味、形的统一,注意荤素搭配、干湿搭配、营养搭配。五是体现文化部分传统特色菜肴都有历史文化渊源和传说典故。如“爆腌白鱼”源于明清贡品淮河白鱼的制作,“重八烧鹅”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典故;“乾隆虎皮豆腐”源于乾隆皇帝巡游,路过淮河时吃过的一道民间家常菜肴。手工技艺盱眙的传统技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西部是水网地区,因而形成的传统技艺往往与地方特色产品有关,如利用芦苇编织席篓、席篮等各种手工产品;西南地区是山区,因而传统技艺多与山石树木有关,如金银首饰制作、制秤等;东部是平原地区,生产以稻麦为主,传统技艺大多与生产生活有关,如编笆斗、泥土瓮,用于装盛粮食。当然,这些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传统技艺,随着社会进步,有些正在逐渐式微,甚至消亡。盱眙还流转着面塑手艺,其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其制作工具和使用材质简单,分布广,种类多,内涵丰富,浑厚夸张的造型表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成为百姓生活、信仰、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