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PPT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又称双十二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及其率领的东北军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撤出东北,致使大片国土沦陷,一直受到全国民众不断高涨的抗日情绪的压力。在与红军作战中,东北军又屡次失利,部队不满情绪日益增长。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张学良、杨虎城率部“进剿”红军。张学良多次向蒋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均遭到蒋介石拒绝和斥责。蒋介石还将其嫡系部队30个师调到以郑州为中心的平汉、陇海铁路沿线,迫令张学良、杨虎城将其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特别是在对待爱国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活动的问题上,蒋介石仍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立场,并加强了对张、杨的军事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感到除发动“兵谏”以外,已别无出路。#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持续升级。然而,在中国内部,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也成为了紧迫的问题。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而国民党则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试图消灭共产党。西安事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在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对蒋介石的“兵谏”,目的是停止内战,逼蒋抗日。这一事件震惊了全国,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面临着如何处理这一事件的难题。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以避免内战进一步扩大,而国民党则主张武力解决,以消灭共产党。经过多轮谈判和协商,最终达成了和平解决的方案。蒋介石被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同意与共产党合作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的意义西安事变的意义深远。它不仅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内战局面,而且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事件使中国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入侵。此外,西安事变还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团结抗战的道路,也标志着中国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从此以后,中国的政治走向了更加民主化和现代化。西安事变的教训和启示从西安事变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教训和启示。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和平、稳定和多边主义的原则,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其次,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服务。最后,我们要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精神,不断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面向未来,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