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晚春 赏析PPT
辛弃疾####朝代宋####原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译文人及简介辛弃疾(1...
辛弃疾####朝代宋####原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译文人及简介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情操与作品风格堪称千古之令伟人###译文及鉴赏这首词与另一首《青玉案元夕》同期创作,仍以男女离别为主题。这首词与前一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比前一首更富于情味。这首词写的是暮暮之景,然却有新意。“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写妇女在春天与丈夫分别:她摘下宝钗以赠夫君,到桃叶渡口送他渡河,这时候风景已逐渐幽暗,而烟柳凄迷一如离人的心情。这里用“烟柳”暗示“离人”,在春意盎然中无端凄凉,有“物是人非”的意味。“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这是承接“烟柳暗南浦”而来,柳色如烟,暗南浦云云已令人情不自禁地害怕登楼远望了,因为那会望不见远行的丈夫,却能看见十天中有九天刮风下雨!作者写离情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怕上层楼”四字已将那深深的离愁别恨融入景中,情感的沉重与无法排遣已隐然其中。这种心理一方面来自她对上层楼的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明显地由前四句景色渲染而来。“断肠片片飞红”,表面看仍是写景:“片片飞红”原是残春景象,却触目生愁:片片落叶飞落阶下,那不是“他”(丈夫)又将飘然而去吗?结句“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明写鸟而实写人,初放莺时人们祈求它不要停歇而要尽情歌唱,可当词人为情所困、愁肠欲断时却无人问津了。这种写法是含蓄而深刻的。词人因春色而生情,因情而生苦,因苦而生悲。在这愁苦不堪的时候即使用一妙龄女子口吻控诉社会也是无济于事的。也许这“片片飞红”和“啼莺声”正是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哀鸣!但亦暗中透露出:纵然惨淡愁云、血泪斑斑也无法感动那漠然的社会!全词色彩鲜明,音节铿锵,用凄婉清丽的笔触写愁苦凄惨的情怀。尽管作者力避用语用字的浅露和自然主义的近似直述胸臆而使其意蕴更为丰富和深刻。但结尾处却无法掩饰住内心的苦痛和悲愤。此词是辛词中体现女子对丈夫之深挚感情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