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邵飘萍的人物简介PPT
邵飘萍(1886年10月10日—1926年4月21日),又名飘萍,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浙江籍高级新闻工作者、革命烈士。我国新闻史上特别...
邵飘萍(1886年10月10日—1926年4月21日),又名飘萍,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浙江籍高级新闻工作者、革命烈士。我国新闻史上特别是中共新闻史上重要的先驱人物。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份新闻日报《京报》,他享有“一代报宗”的称号。他是我国新闻界舆论机关与喉舌的代表,他的职业活动代表中国新闻业发展的新方向。早年经历邵飘萍,1886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其父邵桂林,字茂齐,晚清秀才,科举考试的童试、院试均不得意。在家乡与徐干臣一起在古刹设立金华算学堂。不久自请至杭州高等小学任教员。后在杭州乡试中举。当时科举已废,适逢浙江巡抚增韫办起浙江官书局,邵桂林被聘为总校兼编纂。辛亥革命后,浙江都督汤寿潜为总统一职拟“能办警察者”,委派邵桂林去湖州任警察厅长。到任后不久就发生王嘉祥等策划组织以反满为名攻打湖州的事件,邵桂林以“办事不力”被撤职。后经友人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编译出版了《最新高等文法》、《东瀛学校举隅》等书。后回杭州任省立第五中学英文教员。邵飘萍的童年时代正是清朝末叶,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他的家庭生活也是贫困不堪。七岁时,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对他管教甚严,每天让他背《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但邵飘萍从小就具有反叛的性格,常对父亲说:“你让我背这些书有什么用呢?现在国家这么腐败,外患这么深重,我们应该想办法救国,而不是在这里死记硬背这些八股文。” 邵桂林听了气急败坏地反驳:“你懂什么?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邵飘萍则不以为然地回答:“做官就可以救国。”革命之路1904年春,邵飘萍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今杭州大学),在这里他开始接触西学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说,并与汤飞龙、厉绥之等同学结成慎所好斋诗社,常以所作诗赋讨论国家大事和抨击时弊。当时学校发生一件轰动全校的事件:一个学生外出游玩时打死了外国人。全校师生既惊慌又恐惧,不知如何是好。而年轻的邵飘萍却从容镇定地走出校门,到抚台衙门(当时浙江省的最高行政机关)投递禀帖,陈述案情真相,并申明此案应由校方负责处理。抚台衙门接了邵飘萍的禀帖后大吃一惊:这个学生胆量不小啊!后来邵飘萍因此事被学校开除。离开学校后,邵飘萍在杭州小梅花京班当演员,因演技高超常被人们所赞誉。他嗜读如命,知识面宽泛,除酷爱哲学外还熟读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这为他日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了厚实的文化基础。1906年下半年邵飘萍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科并开始留日学习。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日本著名报人松本君平先生并拜其为师。松本先生不仅教给他办报的专业知识还向他传授了办报经验并赠给他一枚铜质胸章上镌刻着“铁肩辣手”四个字(这四个字后来成为他创办的《京报》的报名)。1911年邵飘萍奉命回国并参加了辛亥革命浙江的光复工作由于功勋卓著他被都督府任命为浙江警务公所总办并被推举为浙江参议会议长。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政局混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邵飘萍感到无所适从他决定离开杭州去北京从事新闻工作以报效国家。《京报》与《新社会》1914年邵飘萍只身来到北京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历程。初来北京人生地不熟又没有资金和社会关系可凭借只能给几家报馆写写稿件挣点稿费生活过得非常清苦有时甚至要靠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