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黄鸣龙PPT
生平黄鸣龙,有机化学家。毕生从事甾体化学的研究,在甾体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有机合成、立体化学和酶化学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成果。曾任...
生平黄鸣龙,有机化学家。毕生从事甾体化学的研究,在甾体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有机合成、立体化学和酶化学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成果。曾任德国居里夫妇研究所研究员,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学术生涯1. 学术成就黄鸣龙对有机化学的造诣,反映在其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中。仅在20世纪50年代,他先后发表了《二烯酮的合成》、《甲基酮的合成》、《一、二、三级不对称合成的探索》和《酵母核苷酸的立体化学研究Ⅰ》等学术论文10余篇。他研制成功的甲基莲芯碱、甲基次黄嘌呤核苷酸、螺旋藻环状核苷酸、鸟嘌呤核苷交联酸、三甲基氯化亚矾等试剂,在科研单位得到广泛应用。他首创的《氧杂-D-族化合物转变为D-族化合物的二步法合成》中的关键步骤——醋酸铜催化氧化反应,已成为国内外的常规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奖。其中,甲基莲芯碱和甲基次黄嘌呤核苷酸分别于1958年和1981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前述《氧杂-D-族化合物转变为D-族化合物的二步法合成》及用于制备甲基莲芯碱的《甲酚甲磺酸催化氧化反应》均于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一等奖;《酵母核苷酸的立体化学研究Ⅰ》于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旋风核苷酸甲乙酮的合成》于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螺旋藻环状核苷酸于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菊藻石碱D核糖交联酶”获全国“星火计划”金奖,“耐高温青霉素的研制”获全国“火炬计划”优秀项目奖等等。此外,他还有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多项。2. 学术影响黄鸣龙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一直影响着他的同事和学生。他总是将有机化学中的经典反应和新的进展结合起来,系统地介绍给青年人。他每年都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如为研究生开设专题讨论课,为大学生开设有机化学实验课等。他培养了近百名研究生和进修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甾体化学、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化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黄鸣龙除任《中国科学》编委外,还担任过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有机化学》、《科学通报》、《化学进展》等杂志的编委或特约编辑。他多次出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曾先后担任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贵重和高价值化合物部亚洲区顾问委员会副主席(简称副主席)。这是我国最老的在职专家任此职务的第一人。他还担任过IUPAC有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委员(简称委员)。作为副主席,他为推动亚洲各国在贵重和高价值化合物领域的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委员,他参与了国际有机化学命名新方案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并参与审核我国第一个按国际新命名体系命名的第一种药品利福平的中国化学名称及英译名等有关事宜,为我国有机化学命名的规范化、国际化做出了贡献。他还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考察活动,并多次担任大会主席团成员或执行主席、副主席等职务。人物评价黄鸣龙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毕生献给了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我国的甾体化学事业和有机化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为人正直、工作勤奋、作风严谨、平易近人,深受同行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他的逝世是我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