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红色精神PPT
穆青(1909年4月16日—2003年6月20日),原名穆亚才,化名梁清地、萧逸等,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会仙村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组织家,中国人...
穆青(1909年4月16日—2003年6月20日),原名穆亚才,化名梁清地、萧逸等,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会仙村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组织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审室主任。1925年入团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8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1927年1月,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担任政治教员。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6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回国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中央出版局国际宣传处处长、新华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宣传部长兼《中南日报》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列学院副院长、中央党校副校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忠诚于党,为革命出生入死穆青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始终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他从苏联中山大学毕业后,在由莫斯科通往北京的专列上,为掩护瞿秋白同志而险些被捕;他掩护情报专家李少白同志安全脱险,使其为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20余次被派往敌后战场和边区战场采访,冒着枪林弹雨,记录英雄壮举;他坚持真理,在“左”的思潮和严酷的斗争面前,既表现出革命的硬骨头精神,又体现出对党的无限信赖和忠诚。勇于担当,为抗战披肝沥胆1937年冬,以名记者身份加入《抗战》三日刊的穆青同志,受周恩来同志委派到敌后晋察冀边区进行采访。他在边区采访期间,目睹边区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和日寇残酷烧杀抢掠的罪行,耳闻边区人民血与火的交响乐章。在返回延安途经西安时,受周恩来同志面示,将他在敌后所见所闻及国民党制造摩擦迫害抗战进步力量的内幕写成一篇内参件迅速送交中央。中央领导人阅后立即作出重大决策,确定以团结抗战为重心的新政策。心系人民,“人民的记者”铸就永恒丰碑作为“人民的记者”,穆青同志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的这种为人民利益而写作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穆青同志深入实际调查采访的生动写照。穆青同志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是他新闻宣传工作的一贯要求和鲜明特色。他一生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生动性、战斗性和及时性,反对假新闻和一切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勤学不辍,“甘当小学生”成就大家风范穆青同志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他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和学习实践相结合,虚心向群众学习,向老同志学习;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他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他坚持原则而又灵活处事;他为人正直、清廉、大公无私。以文载道,“笔下有财产万千”穆青同志笔下有财产万千。“人民记者”是他“笔下”的一张名片。“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人民的利益。“人民记者”就是始终站在人民立场的角度去关注人民利益的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记者”的提法仍然是一个对新闻工作者的响亮号召。一个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新闻工作者,才能有激情去歌颂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才能有责任去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诉求;才能有勇气去针砭时弊、鞭挞邪恶;才能有智慧去对复杂的新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判断选择提炼升华。“人民记者”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