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生平PPT
刘文典(1889年-1965年),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季陵等,祖籍安徽合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今属安庆市),著名校勘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学者;...
刘文典(1889年-1965年),原名文聪,字叔雅,笔名刘天民、季陵等,祖籍安徽合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今属安庆市),著名校勘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学者;和孙中山、陶行知、章太炎、周作人、苏曼殊等人交往颇多。生前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并主持工作。因其研究庄子的著作《庄子补正》享誉海内外,被郭沫若尊称为“太老师”。求学经历刘文典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今属安庆市),幼年就读于私塾,十四岁时进入安徽芜湖五中。一九零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东渡日本,师从章太炎等大家习文字学、音韵学,研读各朝古书;受业师章太炎等进步思想影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一九一七年回国,应安徽都督张勋之招任都督署秘书;同年任安徽芜湖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纂。北大时期一九一八年应聘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专授古文。刘文典教授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推动了国学研究,整理国故,于古文研究及诗词创作卓有建树;在北大期间与章太炎、刘半农、闻一多等往来密切;与章太炎酬唱较多,结下深厚情谊;刘文典与章门弟子黄侃以“二刘”并称。刘文典与陈寅恪往来信函最多,其中刘文典《与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即以校勘学的方法辨析了明清两代写成的《再生缘》诸多版本之优劣,功力至伟,开研究《再生缘》的先河;陈寅恪亦曾为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作跋。刘文典曾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清华国学院并任院中四大导师之一;后因与校长曹云祥不合而辞职。西南联大时期一九三八年,刘文典受西南联合大学之聘来到昆明;时值蒋介石钦点罗隆基担任云南民革主任,委派刘文典任云南民革秘书主任之职;云南联大校务会议决定由蒋梦麟校长委派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担任云南民革秘书主任,并报请蒋介石批准。云南民革主任罗隆基曾约请闻一多、张奚若、李公朴等讨论抗日救国问题;云南民革及地下党负责人罗隆基、闻一多、吴晗等曾多次约见并动员时任云南民革秘书主任刘文典加入民革组织;刘文典暗中积极协助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展开工作。一九四六年春夏之交蒋介石三次电令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将刘文典“拘案候审”;梅贻琦开完校务会议后将电报偷偷派人送给刘文典看后转呈联大教授会和中央研究院昆明办事处主任傅斯年;由傅斯年出面转交时任昆明市长崔金贵解决。刘文典避走香港,曾被蒋介石召回并押往南京;后由蔡元培等营救出狱。建国后任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被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一九五八年一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任研究员;同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并在全国展开的“大跃进”运动中遭到严厉批判;此后长期不再从事学术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