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年份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的研究PPT
90年代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在90年代,中国主要采用的是《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1987年)》。这个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类...
90年代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在90年代,中国主要采用的是《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1987年)》。这个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三大类: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其中,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未利用地包括沙漠、戈壁、冰川等。在这个分类系统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比较简单,易于操作,能够满足当时土地利用管理的需要。00年代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也逐渐得到完善。在2001年,国土资源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试行)》,这个分类系统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而制定的。在这个分类系统中,土地利用类型被分为12类,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园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这个分类系统更加详细地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实际需求,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10年代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视。在2011年,国土资源部颁布了新的《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适用)》,这个分类系统主要是为了适应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需要而制定的。在这个分类系统中,土地利用类型被分为13类,包括种植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渔业用海、建设用地、采矿用地、交通水利及特殊用途用地等。这个分类系统更加注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更加详细地反映了各种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特征。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的差异与联系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联系。早期的分类系统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土地利用管理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系统逐渐完善,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的需要。同时,不同年份的分类系统也存在着继承性和连续性,新的分类系统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的。未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还将不断得到完善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