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解读PPT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1 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1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2 鸣蝉:蝉叫声。3 旧时:往日。4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5 溪桥:用溪流架设的小桥。忽见:忽然出现。译文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年丰收)。田里的青蛙也凑趣地哇哇叫个不停。不远处,几颗星星时隐时现,山前突然落下了几点雨滴。不久,山的前边出现一座小桥,走过桥啊,突然发现先前的茅店又出现了。赏析这首词是作者闲居带湖期间所作。作者罢官闲居时的生活是相当寂静的,但作者并不甘于这种归隐的寂寞,而常常出去寻找一些做学问时的慰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就是这样来的,可能在细细体会中这首词所蕴含的感情就出来了。这首词一改辛词豪放不羁的风格,流露出作者热爱农村,关心民生的柔情和愤世嫉俗之情。“夜行黄沙道中”这五个字足以使人很自然的联想到《史记·刺客列传》关于豫让“伏击赵襄子于云中、韩魏之交”故事中豫让行刺未遂反而献身的故事情节。“夜行黄沙道中”五个字既点出了时间地点、环境气候,又点出了作者的心情、心境以及处境。作者夜行黄沙道中完全是出于偶然,“闲”字最能表现他夜行的原因。“我到哪里去?天晚了又走到哪里去投宿呢?”这一连串的发问、发愁把“夜行黄沙道中”的孤寂无奈的心态和盘托出。但是,“忽见旧时茅店社林边”却使人豁然开朗了。“路转溪桥忽见”中的“忽见”二字用得好。因为词人不是直接回答上述的发问和发愁,而是笔锋一转,用“忽见”绕过这一段问路和愁路,折入追忆过去来路的情景。“旧时茅店社林边”中的“旧时”二字尤好。它既与首词的“夜行黄沙道中”相照应;同时又含有某种程度的惋惜和遗憾的意味;更有力地衬托了下面“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喜之情。“忽见”二字在这里不仅是个转折词,而且是个心理反应词。这一惊喜的反应凝聚着词人留恋生活之情和热爱农村生活的感情。词人用这样的笔墨把词中的矛盾统一起来,达到了和谐完美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见辛弃疾是一位心系农民、心忧国家的诗人和政治家。“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以作者的惊喜之情状写作者见到旧时茅店的喜悦之情。作者把路过的小桥流水、周围一片疏社林、社林旁边的茅屋等景物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随作者一道也来到了这个他过去曾经来过的地方。“忽见”二字写出了作者见到茅店的惊喜之情。“路转溪桥忽见”,用“转”“忽见”把词人的惊喜表现得淋漓尽致。“旧时茅店社林边”,既与上片“路转溪桥”相照应,同时又交待了作者的去处。“路转溪桥忽见”,这“忽见”二字是词人真实而又自然感情的集中表现。如果将“忽见”换为“可见”,那么作者的惊喜就难以表现了;如果改为“路转溪桥即见”,那么在词人的感觉中则只是到目的地的意思了,作者的惊喜也就不复存在了。“忽见”与“可见”、“即见”相比显然具有悬念和突转的特点。它使读者产生一种愿望:希望通过这“忽见”引出下文来。果然下面写了作者突如其来的惊喜:“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