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PPT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景星学社社员。陶行知生平1914年,陶行知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毕业,由于学业优秀,以及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热爱,他毅然放弃了杜威的挽留,怀着对“教育救国”的信念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他投身民主运动,多次担任国民党第二次全国大会中央执委。后演变为对该党的保守派的连年不断的斗争 。1926年,陶行知加入国民党籍。与汪精卫的近信不而被解除党籍 。 陶曾主张人民普遍的直接民主,人民有直接选举官吏之权利,选出不能为良吏者可以罢免之。这种方案以根本为实行之不可能乃坚决反对孙中山之训政而主张实行共党政治。其结果遂招集了党徒演成清党运动 。 1927年停止对国民党工作。1928年,陶行知被聘为劳动大学筹备组不到半年的功夫就正式成立并开学。因办学卓有成效,被晓庄乡公推为南京市立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校长 。后由于办学思想为国民党所不容许而被免职 。旋赴上海 ,继续从事平民教育运动 。1930年,陶行知发起组织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团”,简称“晓庄师范团”,建立起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校舍全用稻草盖成,收获的稻子可以作学校的经济支持 。这所学校成为中国教育改造的象征 。陶行知逐步建立起晓庄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积极向全国推广 。在陶行知积极创办下 ,晓庄师范学校名声远扬 。成为当时全国十分有名气的实验学校 。1931年4月5日 ,陶行知因反对蒋介石和汪精卫剥夺人民自由镇压学生爱国运动遭到通缉 。 晓庄学校又一次次受到南京政府查办 。同年 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晓庄暂时停办 。直到 1934年秋复校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 ,陶行知先后在上海、汉口、广州、北平等地办学 。并与新民主义青年团取得了密切联系 。1935年他先后发表了《给五四青年的一首歌》 、 《青年的信》等著名作品 。在这期间 ,他结识了著名的教育家邹韬奋 。他们互相支持 ,亲密无间 。同年 ,他与章乃器 、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救国会 。1936年5月 ,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 ,陶行知当选为执行委员 。同年8月 ,他与章乃器 、邹韬奋等代表上海人民赴苏州高等法院进行抗日民诉活动 ,这就是著名的“苏州事件” 。1936年秋 ,陶行知受聘在北平大学法学院和北京大学教育系任客座教授 ,并在北京大学主持科学教育讲座 。冬天 ,由于法西斯势力抬头 ,被迫出走欧洲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 ,陶行知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他一方面积极搜集战时教育材料并编辑成《全民抗战》等刊物 ,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加强战时教育的主张 。为了争取国民党的支持陶行知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但他从不允许自己委曲求全或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以迎合国民党当局的需要 。他坚持不与国民党当局合作并不顾全国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要求而始终没有加入国民党。1938年 陶行知被委任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担任科学教育组组长 。同年冬应聘为新四军军长叶挺的私人秘书兼顾问 。 直到皖南事变前夕才返回重庆。民主战士和教育家在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时期陶行知作为一位民主战士和教育家 ,为推动中国教育改造和民主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国内外结交广泛的朋友 ,他们来自不同阶层和党派 ,既有工人 、农民 、士兵 、学生 、也有政治家 、教育家 、科学家 、文化名人 、民主人士 、进步华侨以及国际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