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偶像袁隆平PPT
生平简介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
生平简介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求学经历袁隆平生于北京,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母亲华静是教会学校毕业生。他们婚后住在海口市万绿园,一幢两层的小楼,两间砖头砌起的小屋外带一个宽大的阳台。袁隆平小时候常常和父母在阳台上乘凉看海景。父亲总喜欢给袁隆平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事业发展1. 杂交水稻的探索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第二年发现是可以用于生产的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植株。但连续6年的试验,结果并不理想:谷粒国际标准以下、米质不达标、不抗病。1970年夏季,他在海南岛找到了一种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雄性不育系材料。1972年将新发现的不育材料命名为“野败”。这年的秋天,“野败”杂交种的水稻第一次开花并有了漂亮的穗。接着,“野败”材料于1973年和1975年两年的重复试验也都获得成功。2. 杂交水稻的推广1975年冬到1976年春,以袁隆平为首的科研团队又向三系配套难关发起冲击。这年4月,“二九南一号”第一代种子由袁隆平签发合格证,正式在湖南推广。在杂交水稻的推广中,袁隆平及其团队做了大量的示范工作。3. 走向国际1980年代初,中国杂交水稻的成果被介绍到国外。袁隆平被国际友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美誉为“中国神农”。4. 两系法育种从1985年开始,袁隆平又从“单基因”向“多基因”的复杂技术过渡,开始寻找和研究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多基因系统。他运用系统论方法将构成理想株型的主要性状分解为更具体更便于研究和调控的小目标,通过逐步聚合的方法把一个复杂的多基因系统转变成一个简单明了的少目标或单目标系统。这一思路走通了,新一阶段的科研工作全面铺开。随后,“两优培九”、“准两优527”、“Ⅱ优航1号”、“培优288”、“Ⅱ优明86”、“陆两优996”、“丰两优4号”、“Y两优1号”等优质组合先后通过审定并推广应用于生产。5. 种三产四丰产工程2006年4月,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所谓“种三产四”,即种3亩超级杂交稻,产4000公斤粮食。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目标是实现“两个一”:一亩产量超过1000公斤(超级杂交稻干谷每亩1150公斤),一亩产值超过1000元(超级杂交稻每公斤3元)。这一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稻从实验室走向大田,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成果奖励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近四十年以来,曾先后获得国家和地方各级重大成果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两项;省部级重大成果奖励27项;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十余项;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先后出版中、英文专著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