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寒食PPT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全诗为: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全诗为: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译文注释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前三天)。相传始于周代,周已实行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春明节的制度。亦称“禁烟节”。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远在禁火的前三天,人们就开始准备春城指长安城御柳宫苑里的杨柳。汉制禁臣民之家种柳,惟宫苑例外,故称御柳汉宫汉朝皇宫,此处指唐皇宫。传蜡烛:寒食节这天,禁火,皇帝会借祭奠宗庙的名义,连连夜的给宠臣贵戚们颁赐新火(即蜡烛),以示恩宠五侯说法不一,一说指东汉桓帝时所封的五个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唐衡、具瑗;另一说指西汉成帝时所封的五个王氏子弟:刘发、刘买、刘盛、刘成都、刘福。此处泛指达官贵人译文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斜吹拂。黄昏时分,皇宫中传出蜡烛把新火赐予贵戚近臣,轻烟袅袅散入五侯之家。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说法有二:一说此诗写的是唐德宗贞元(公元785一805)年间,韩翃在长安任宏文生时的一段生活。当时同在长安的还有李燧(一说为李中),王定、刘禹锡与之交厚,他们之间的诗文唱和都与寒食节有关;一说此诗写的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拂晓时分发生在汉唐故都长安城的事。“五侯”有各种说法。《旧唐书》外戚传有王圭、敬晖、张易之、张昌宗、史务滋。《通鉴》注有左军中郎将马燧、左散骑常侍王缙、司封员外郎崔远、右司郎中房琯以及左羽林大将军钱惟演。按史实则应指王缙、王圭、马燧、张武、杨国忠等五家大族。作品鉴赏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春城无处不飞花”,特指寒食节时长安的景色。关于“春城”,有人以为是指长安,也有人以为是指洛阳。现在普遍认为是指长安。这两句写诗人初到长安,对它的美丽景色留连忘返。“飞花”之“飞”字,包含了柳絮飞花和落红飞舞两层意思,因而说“无处不飞花”,实际是在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春天的景色。诗的第二句用“御柳”烘托出皇家的特别色彩。既然是“御柳”,那就谁都不敢道它不是绿丝低垂了。从第三句的“汉宫传蜡烛”来看,“御柳”和“传蜡烛”明显具有唐代特色。蜡烛当然能传火线,“传蜡烛”似乎多此一举。但是要知道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动词:“散”。传蜡烛是为了送寒食,“散”即表明已不用再去“传”,可见节日已经到来。“散入五侯家”,指一缕缕烟草送入五侯家内。“五侯”可能是指权势贵要。“轻烟散入”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勾画了“寒食”时宫里宦官们纵情声色的种种情景。诗人只写权势人家着火点蜡烛和轻烟散入的事而不加以说明,因为人们自己可以作出结论。“轻烟散入五侯家”,使人想象到烛光闪烁,轻烟袅袅,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呈现在眼前。第四句点明时间。“日暮”二字说明时间不早了。“汉宫传蜡烛”说明了皇帝的恩泽,“轻烟散入”说明了皇家的气派阔绰,“五侯家”则反映了社会的权贵人家也沉浸在节日之中。“日暮汉宫传蜡烛”与“轻烟散入五侯家”,前后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