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科普PPT
法律体系概述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简单地说,法律体系就是部门法体系。部门法,又称...
法律体系概述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简单地说,法律体系就是部门法体系。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原则所制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法律体系是一国国内法构成的有机整体,不包括完整意义的国际法。法律体系既包括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与社会规范之间的有机联系。法律体系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组成。(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的宪法性法律规范的总和。(二)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法律体系中最基本的法律部门之一。商法是同民法并列并互为补充的部门法。商法具有调整行为的营利性特征,又具有商主体严格法定等原则。(三)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进一步说,行政法是调整行政组织、职权,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使行政职权的监督等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四)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法就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调整经济关系。因此,一般认为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简称“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不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民事关系。(五)社会法社会法是旨在保障社会的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权益的法律,又称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它包括以下规范性法律文件:《劳动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归侨侨眷权益保障法》等。(六)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和给予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予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七)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程序法既是实体法的保障法,同时又是实体法实现的规范机制。诉讼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实体法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法律体系。诉讼法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非诉讼程序法主要有仲裁法、人民调解法等。法律的基本原则(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含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即法律确认和保护主体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要求法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不允许任何人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这一原则才能得到真实的贯彻。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确认和保护的主体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中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指刑事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必须以刑法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就是要求司法机关在处理刑事案件时,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全面客观地收集、审查证据,正确地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真相,反对主观臆断和一切离开事实真相的“假情况”、“假材料”和“假证词”。(三)法律适用一律平等原则法律适用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适用一律平等原则的具体要求是:对任何人犯罪,不论其社会地位、职务高低、功劳大小、过去表现、财产状况、思想动机、认识态度如何,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定罪量刑,不允许任何人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四)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是刑事司法工作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时,必须根据案件事实,正确应用法律,切实作到公正司法,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是我国公民最主要的权利,也是构成其它权利的基础。平等权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所有公民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于所有公民的保护或者惩罚都是平等的,不允许有任何特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信教不信教或者过去不信教而信教的自由人身自由任何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二)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法律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常见法律知识科普(一)监护人的责任如果未成年的孩子将人碰伤,监护人必须承担医疗费用。这是因为监护人有责任保护被监护人的权益,包括对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负责。(二)继承权继承权是男女平等的,嫁出的女儿别忘了父母遗产有您的一份。这意味着无论性别,每个子女都有平等的继承权,无论是否已经结婚。(三)维权如果被从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伤,可以把它们的管理者告上法庭。这是公民的维权行为,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依法要求赔偿。(四)工伤待遇如果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有权向所在单位要求享受工伤待遇。这是因为工伤保险是保护员工在工作中或工作相关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权益。智慧法院的发展智慧法院是依托现代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新技术,与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坚持司法规律、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变革相融合,以高度信息化方式支持司法审判、诉讼服务和司法管理,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人民法院组织、建设、运行和管理形态。智慧法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线服务在线立案累计达2100多万件,在线送达法律文书5400多万份,大大提高了司法效率,方便了当事人。(二)智慧审判多数法院已经实现了电子卷宗、智能审判、语音转化等功能,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审判过程更加公正、透明、高效。(三)智慧执行跨部门数据联通、联合信息惩戒、网络查体体系、网络司法拍卖等系统的建立,使得执行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四)在线调解全国四级法院以及9万多个调解组织、35万多名调解员入驻在线调解平台,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几万件纠纷在平台进行调解,大大减轻了法院的负担,同时也方便了当事人。(五)司法大数据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了司法大数据平台,法院系统内部也建立数据查询和分析平台,为智慧法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总的来说,智慧法院的发展使得司法审判更加公正、高效、透明,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同时,也促进了司法体制的改革和技术的创新,推动了法治社会的建设。智慧法院的挑战与前景(一)挑战技术更新与数据安全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法院需要不断更新和适应新的技术。这包括数据保护、网络安全、人工智能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在保证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同时,确保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不被侵犯,是智慧法院面临的重要挑战法律与技术的融合尽管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法律规则和法律解释仍然需要由法官和律师等专业人员来进行。如何将技术与法律规则有效融合,确保技术辅助的决策过程符合法律要求,也是智慧法院需要解决的问题普及与培训智慧法院的发展需要法院工作人员、律师、当事人等各方都能够熟练使用相关技术。因此,如何普及智慧法院的使用,提高各方的技术应用能力,也是一项重要挑战(二)前景全面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慧法院有望实现更加全面的智能化。这包括智能立案、智能审判、智能执行等各个环节,使司法过程更加高效、公正数据驱动的决策通过大数据分析,法院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司法需求、预测司法趋势,为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同时,数据也可以帮助法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司法效率跨区域、跨国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智慧法院有望实现跨区域、跨国合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司法效率,也有助于解决一些涉及多地区或多国家的复杂案件司法公开与透明智慧法院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司法公开和透明。通过在线公开审判过程、裁判文书等信息,可以让公众更加了解司法程序和判决依据,增强司法公信力总的来说,智慧法院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在保证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智慧法院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