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代—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PPT
学校成立与背景在民国的动荡年代,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方的教育机构面临沦陷的危险。为了保护教育资源和培养国家人才,国民政府决定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学校成立与背景在民国的动荡年代,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方的教育机构面临沦陷的危险。为了保护教育资源和培养国家人才,国民政府决定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南迁。最初,这些学校在长沙组建成为临时大学。但随着战争形势的恶化,临时大学继续西迁至云南昆明,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学校历程与办学精神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汇聚了众多知名学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为抗战胜利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战火中,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得以形成。这四个字不仅是联大师生在昆明办学八年的写照,更是他们在战乱时期坚持教育、研究,克服种种困难的精神象征。学校影响与贡献西南联大不仅在当时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思想方面,学校倡导的自由民主、严谨求实的学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传统。此外,西南联大还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据统计,西南联大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共培养了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这些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学生生活与爱国热情在西南联大,学生们不仅努力学习,还积极参与各种爱国活动。例如,1937年长沙临时大学的学生中,许多人决定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临大常委会迅速成立国防工作介绍委员会,决定凡参与国防者,将保留学籍。在此期间,至少有295名学生决定申请保留学籍,前去参加抗战。此外,西南联大的学生们还积极组织各种社团和活动,如“白云诗社”等,用诗歌讴歌劳动人民,抒发爱国壮志。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著名校友与事迹西南联大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校友,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何懋勋是西南联大的一位杰出校友。他在长沙临时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爱国活动,并在1938年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抗日。在聊城抗战中,他受命担任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第一支队青年抗日挺进大队参谋长,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结与展望西南联大作为民国时期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战火中坚持办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它的峥嵘岁月不仅展示了教育在战乱时期的重要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和优良传统,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