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故事PPT
特区的诞生1980年10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这个决定不仅为厦门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也为中国改革开...
特区的诞生1980年10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这个决定不仅为厦门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也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注入了新的活力。那时的厦门,还是一个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百业待兴的城市。特区建设之初,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快速发展,成为摆在厦门面前的重大课题。锐意创新,先行先试厦门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以此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利用外国贷款建设机场、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率先推进税利分流改革,率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率先推行土地有偿转让和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成立我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厦门经济特区形成了外引内联的良好开局,也激发了发展活力。特区的拓展与升级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后,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面积达到131平方公里,并逐步实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随后,国务院又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半岛三个台商投资区,实行经济特区现行政策。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厦门的开放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厦门的对外开放格局愈发全面和深入。1992年,象屿保税区获批设立,为厦门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同年,国务院还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特区地方立法权,进一步提升了厦门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特区的成就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厦门经济特区取得了显著成就。厦门市现辖6个行政区,面积15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9万人。2022年,厦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9225.6亿元,占全省的46.5%。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243.5万标箱,居世界第14位。同时,厦门还是我国唯一实现“海丝”与“陆丝”无缝对接的海陆枢纽城市,拥有“丝路海运”联盟成员300家。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厦门还注重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区建设28年来,全市经济长期平均增长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中国内地城市十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处于全国大中型城市的领先水平。海洋经济的新篇章近年来,厦门市政府还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海洋经济发展综合协调工作机制,推动海洋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这些举措为厦门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结语回望过去,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奋斗,也充满了创新和成果。展望未来,厦门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向着高质量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目标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厦门将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书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