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简介PPT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13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醇贤亲王奕譞之孙,光绪帝之侄,摄政王载沣之子。中国最后一位皇...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13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号浩然。清朝末代皇帝。醇贤亲王奕譞之孙,光绪帝之侄,摄政王载沣之子。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又称清废帝或宣统帝。早年经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13日),溥仪生于北京醇亲王府。其父载沣是光绪帝的弟弟,生父醇亲王是清咸丰帝奕詝的七弟,初封淳郡王。咸丰帝同治、光绪两朝的皇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其生母。同治帝无子,死后由载湉继位,即光绪帝。光绪帝无子,病死后继位人选未定,慈禧太后决定立载沣长子溥仪为嗣皇帝,承继咸丰帝血统和光绪帝名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驾崩于北京,醇亲王载沣成为摄政王,年仅三岁的溥仪即位,由其父载沣摄政。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后次年(1912年2月12日),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与清朝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在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协调下达成协议,清朝皇帝退位,由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北京发生政变,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溥仪之父载沣为清朝皇室代表人于交出大权之后退位,仅仍保留摄政王的身份。依据《优待条例》,中华民国政府于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给予清室补助费用,民国二年(1913年)九月开始设定“清室优待款”,使得清朝皇室暂时得以维持既有体制与生活方式。退位之后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时被封为议政王。张勋复辟失败后,仍居于紫禁城。直系军阀冯玉祥于民国十年(1921年)将溥仪逐出紫禁城,先后移居天津、静园、张园。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派兵进入紫禁城,逼迫溥仪前往天津。溥仪到达天津以后住在天津日租界的张园里。民国十六年(1927年),意租界当局将张园交还中国政府并得到接管。此时,北伐战争胜利北方的国民革命政府准备驱逐北京的逊清皇室出宫。中华民国政府与清朝皇室经过协商达成协议:将溥仪等清朝皇室成员逐出紫禁城,每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给予400万银元的经济补助和价值100万银元的古玩老物件的经济补偿。伪满洲国“皇帝”九一八事变之后,溥仪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被日本在天津的特务机关挟持以建立傀儡政权;之后在日伪满洲国政府的策划下溥仪前往东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国号为“满洲”,改称“皇帝”,任命熙洽为“国务总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八日,苏联对日宣战;隔日苏军进攻满洲国;同时亦颁发布告:“承认满洲国人民反满抗日运动的合法性”,以及“满洲国人民从今日起为全中国各民族反侵略战争担负义务并应受中国人民解放委员会领导”。苏联军队同时亦进入满洲国境内抵哈尔滨;日本战败后在满洲国首都长春与末代皇帝溥仪签订《日满议定书》,成立由前清朝宗室组成的“东北地方维持会”,使东北全境得到解放;同时亦使满洲国解体;隔日苏军进入沈阳,“满洲帝国”彻底瓦解。囚禁与释放日本投降后,溥仪在沈阳准备逃往日本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