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反恐PPT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UN peacekeeping)是1946年以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UNSC)的一系列决议而建立的一种国际性安全防卫机制。指在联合国安理...
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UN peacekeeping)是1946年以后联合国安全理事会(UNSC)的一系列决议而建立的一种国际性安全防卫机制。指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使用非武力方式帮助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争端,防止非法武器扩散,促进民主化进程,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联合国维和行动包括:监督停火或停战、撤军;观察、报告冲突地区的局势;执行脱离接触协议;防止非法越界或渗透;以及联合国决议可能要求的其他行动。这类活动一般分为两类:非战斗行动和战斗行动。前者包括观察、报告冲突地区的情况,隔离部队,监督停战或停火、撤军,保卫和平会议,以及保护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后者包括建立安全区,保卫难民营及其中的联合国军或其他人道主义目标的行动,对付流民的行动,护送及供应粮援、药品和遣返战俘等的行动。维和部队的任务由其组建的安理会决议明确规定,现在的维和行动均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其任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早期维和行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始于1948年6月,当时以色列刚刚从大战争中解脱出来,在该年稍早时候数千名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返回以色列。在以色列国防军(IDF)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的代表在战场交火的前线附近会晤时,时任联合国秘书长赖伊提出由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前往以埃边境地区进行观察并监督局势。尽管第一批联合国观察员的身份只是军事观察员而不是作战人员,但是他们的任务范围是广泛的,包括对以色列与其邻国的军事情况进行调查、协调和监督。1948年8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508号决议案,首次将“维持和平”这一概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同年10月,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在马里安纳(Marienau)举行了第一次停战谈判。此后,随着以色列与其阿拉伯邻国之间一系列停战协议的签订,联合国又先后监督了西奈停战(1949年)、苏伊士运河停战(1954年)、约旦河西岸停战(1955年)以及黎巴嫩南部的停战协议。此外,为了处理日益增加的流离失所者问题,联合国还分别在1949年和1950年先后发起并监督了德卡斯特里(Djakarta)和库鲁(Kuala Lumpur)两个难民营的建立。冷战期间的维和行动冷战期间,联合国曾先后监督了芬兰-挪威边界冲突(1949年)、朝鲜战争(1950-1953年)、塞浦路斯冲突(1960年)、印度支那战争(1950-1975年)、罗德西亚问题(Rhodesia)、南罗德西亚问题(South Rhodesia)、安哥拉内战(Angolan Civil War)、古巴导弹危机(Cuban Missile Crisis)以及一些较小的冲突和内战,如老挝内战、桑给巴尔革命战争等。在此期间,尽管美国是提供维和部队的主要国家之一,但一些欧洲国家如法国、英国、丹麦、荷兰等也积极参与了维和行动。此外,联合国还于1964年开始通过“联合国军”(UN forces)的形式向刚果民主共和国提供国际维和部队。冷战后的维和行动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世界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冲突热点。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规模也迅速扩大。例如,从1990年到2007年,联合国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24次维和行动,其中许多规模较大的维和行动都是由多国派遣部队组成的联合部队实施完成的。在过去的20多年里,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取得了一些成功,如监督多瑙河行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科索沃战争以及利比里亚内战等冲突的结束。然而,也有一些维和行动未能取得成功,如索马里维和行动、卢旺达内战以及苏丹内战等。尽管如此,许多国家仍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维和部队派遣国之一,而中国也积极参与了非洲的一些维和行动。此外,一些非传统性的参与国也加入到了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来,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都派遣部队参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