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从军行PPT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通过描绘边疆的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突出了戍边将士...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通过描绘边疆的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突出了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白话译文烽火映照着都城长安,我的心中难以平静。出征的号令从皇宫传出,精锐的骑兵包围了敌人的都城。纷扬的大雪使彩旗暗淡,呼啸的寒风夹杂的战鼓声。我宁愿做军中一个小小的百夫长,也胜过我做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创作背景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作品鉴赏整体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整首诗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颔联写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别京城华丽宫殿,出征将士抬头仰望宫阙时,他们的思亲之情、报国之志是多么浓烈。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的外族入侵者迎头痛击。这两句诗用“辞”“绕”把出征将士的昂扬斗志,写了出来。辞别是舍不得的,但又是不得不行的,他决心以此报君恩,击敌人,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把战斗的气氛,将士的斗志,写得十分饱满、浓烈。颈联写战斗进行的情形。仅仅十字,就生动地描绘了殊死的战斗,战斗进行得多么艰难,多么激烈;战刀折断了,铠甲(泛指战衣)被砍破,但将士的决心没有动摇,他们要决一死战,拼到底。这两句诗把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写得很充分。尾联两句诗,可以说,是全篇的灵魂。前一句把战斗艰苦性和将士的精神写得很充分,后一句写他宁可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这两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守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怀。这首诗写得十分含蓄,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写出了守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怀。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表现了守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怀。这首诗在章法上独具匠心。前三联层层铺叙,以平列的描述使诗的气势直贯而下,最后以一句作结,使得全诗得以分析与解读主题与情感《从军行》通过描绘边疆的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突出了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诗中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希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文学手法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如“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中的“雪暗”象征着边疆的荒凉与寒冷,“凋旗画”则暗喻战争的残酷和牺牲。又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和“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战争与和平、勇敢与懦弱。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如“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中的“牙璋”对“铁骑”,“辞”对“绕”,“凤阙”对“龙城”,既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又突出了战争的壮丽与悲壮。结构与节奏诗的首联和尾联形成了明显的首尾呼应,首联的“烽火照西京”与尾联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相互映照,既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又凸显了诗人对战争的坚定态度。颔联和颈联则是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绘,其中颔联写军队出征的壮观场面,颈联则写战斗的激烈与残酷。这两联的描绘,使得诗的主体部分更加丰满,更具震撼力。影响与启示《从军行》以其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形象,展现了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全和荣誉,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古代战争的赞美,更是对人性中勇敢、坚韧、无私等优秀品质的颂扬。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无论在何种困境中,我们都应坚守信念,勇往直前。《从军行》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唐代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形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关怀。在今天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铭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付出过巨大牺牲的先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