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鼙鼓动地来PPT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引言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引言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历史背景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叛乱,要与契丹和回纥等联合反唐。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丙子日派大唐名将哥舒翰领兵二十万守潼关以抵御叛军。十二月甲戌日,玄宗听信谗言,令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哥舒翰全军覆没。潼关陷落后,京师震动。玄宗与杨国忠决定接受现实,于是商议将帝都从长安迁往蜀中。战争过程安禄山起兵唐朝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派大将孙孝哲入寇河北地区,一路势如破竹,连陷州县。不久,又攻陷东都洛阳,河南、河北各州郡相继陷落。十二月一日,安禄山于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次年二月,又命大将史思明、蔡希德分兵进攻太原与大同,对唐朝发动全面攻势。郭子仪退敌至德元载(756年),安庆绪命安禄山部将尹子奇督诸将等攻击被叛军占据的睢阳城(今河南商丘睢阳),被睢阳太守许远与名将张巡率军坚守,尹子奇屡攻不下、伤亡惨重,又缺粮,只好领军撤退。这时郭子仪率领朔方军收复云中和马邑(今山西朔县),切断范阳叛军的东、西联系,抄了安禄山的老巢,对洛阳形成夹击之势。肃宗即位乾元元年(758年),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二十余万兵会攻邺城(今河南安阳),又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李光弼等联兵围困安庆绪于相州。但在诸节度使意见不合、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被史思明援兵突袭,大败而归。史思明反唐上元二年(761年),为加强防御,唐军在洛阳北面再修一城,形成“三城环防”之势。而叛军方面,史思明留驻洛阳指挥作战,安庆绪则退守邺城(今河南安阳)。不久,史思明在相州兵败,改而与唐朝议和并呈递讨伐安庆绪的文书。不过他并未真正归顺唐朝,而是在秘密整顿武备之后再度反叛唐朝。洛阳失陷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后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副元帅征讨史朝义。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叛军全面崩溃。自此之后,唐朝陆续收复沦陷地区并重新巩固中央政权。影响与评价安史之乱历时七年才被平定,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战前唐朝有千万户(一户约十人),战后只剩有不到三百万户(一户约五人)。由于人口大量减少使得兵源不足,中央政府被迫增设营田使一职招募兵员以应急。此外大量北方地区荒废不堪、残破不堪。直到唐代宗广德年间(763年-765年),方才基本恢复至战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