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支原体PPT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故称为支...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由于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故称为支原体。支原体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大多不致病,对人致病的支原体主要有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人型支原体(M.hominis)、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等。生物学特性形态与结构支原体形态多样,基本为球形,亦可呈球杆状或丝状,其菌落多呈“油煎蛋”样外观。支原体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呈高度多形性,没有坚硬的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染色性、渗透性。支原体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最适宜的pH值为pH7.8~8.0,兼性厌氧,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典型的“荷包蛋”样菌落。培养特性支原体的营养要求比细菌高,除基础营养物质外还需加入10%~20%人或动物血清以提供支原体所需的营养。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7℃,在pH7.4~8.2之间生长良好。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对环境渗透压敏感,渗透压的突变可致其死亡。对重金属盐、石炭酸、来苏尔和一些表面活性剂较敏感,紫外线、X射线均不能使其灭活。常用的消毒剂如0.1%新洁尔灭和0.5%过氧乙酸等可以迅速使其灭活。生理特性支原体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其生长繁殖较为缓慢,一般培养48~72小时才能看到菌落。支原体的菌落小而致密,有时可因使用培养基的不同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支原体菌落一般很小,直径仅有15~25um,须在低倍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菌落表面有颗粒状粗糙结构,不易被胰蛋白酶所消化。支原体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或卵黄中生长,也能在昆虫细胞中繁殖。致病性支原体在细胞外生存的最小含菌量为10~100个。支原体不侵入机体组织与血液,而是在粘膜表面、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的表面附着,从细胞表面吸收营养,从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引起细胞损伤。支原体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如溶神经支原体能产生神经毒素,引起细胞膜损伤。脲原体含有尿素酶,可以水解尿素产生大量氨,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支原体除可以粘附于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外,还可以粘附于精子表面,从而阻止精子运动,其产生神经氨酸酶样物质可干扰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这就是支原体感染引起不育不孕的原因之一。免疫性支原体感染后,人体产生的免疫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方面,支原体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IgM和IgG,出现IgM和IgG阳性。支原体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IgM类抗体可长期存在,此外,解脲支原体可刺激机体产生IgA类抗体,在感染初期即可出现,且持续存在的时间较长。细胞免疫方面,支原体感染后,机体T淋巴细胞可致敏、增殖并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作用,从而杀伤被支原体感染的细胞。支原体与人类疾病支原体与人类疾病关系最为密切的为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等。肺炎支原体可引起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多见,可有小流行。支原体脑炎是学龄前儿童及青年人常见的一种肺炎支原体感染性疾病。溶脲脲原体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并被认为是非淋球菌性尿道炎中仅次于衣原体(占50%)的重要病原体。由于80%孕妇的生殖道内带有解脲脲原体,因此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导致早产、死胎,或在分娩时感染新生儿,引起呼吸道感染。此外,解脲脲原体还可引起不孕症。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等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并被认为是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