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传PPT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生平事迹早年生活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十二岁庶祖父去世,此后陶渊明便与母妹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见《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父孟嘉。”(逯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仕途经历二十岁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先后在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位上任职,历任的官职都不大。陶渊明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更多是由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当时动荡不安、官场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矛盾所致。这种矛盾,在陶渊明身上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则是他弃官归隐,去追求心中的理想。归隐田园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家贫辞官归隐。离开彭泽县当天,他做了一首《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归隐后,陶渊明在家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亲自劳作,与劳动人民有了更广泛的接触,也获得了更深刻的社会体验。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诗歌更加贴近人民,充满了对劳动和自然的热爱。文学成就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散文上。他的诗歌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他的诗歌主题多为描绘田园风光、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等。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也不多,但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散文主题广泛,既有政论性的文章,也有抒情性的小品文。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流畅,结构严谨,富有节奏感。后世影响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和散文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他的文学理念和创作风格也为后世的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的创作风格和人生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语陶渊明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陶渊明的作品中感受到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追求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