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系列介绍PPT
轰-6轰炸机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引进自苏联图波列夫图-16轰炸机的基础上自行研制生产的中型双发喷气式战略轰炸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服役时间最长的机种之一...
轰-6轰炸机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引进自苏联图波列夫图-16轰炸机的基础上自行研制生产的中型双发喷气式战略轰炸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服役时间最长的机种之一,并仍在继续改进生产之中,短期内还将继续服役下去。以下是对轰-6系列轰炸机的介绍: 发展沿革1.1 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空军根据国土防空作战需要,提出在苏联图-16轰炸机的基础上仿制我国自己的中型喷气式轰炸机,在空军实施“大轰炸”作战和国土防空作战中发挥重大作用。1959年12月开始仿制,1963年6月和1964年11月先后开始进行以国产涡喷-8发动机代替苏联的TV-2F发动机及系统的国产化工作。1.2 改进阶段进入70年代以后,轰-6轰炸机的航电和武器系统不断进行改进和发展多种特种平台。轰-6丁(轰-6D)型轰炸机,是中国对轰-6型轰炸机进行现代化改造后重新设计的第一个改型,也是中国第一种可发射空地导弹的轰炸机。该型机主要对机体结构、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进,换装了新型导航/攻击雷达、自动驾驶仪、武器控制系统等,可以发射空地导弹、常规炸弹、鱼雷、水雷、火箭弹等;同时增加了外挂武器的能力,最大外挂武器重量达到1000千克;另外还增设了第二套领航员兼武器投放瞄准系统。该型机共生产了35架。1.3 新型轰-6K/G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继续对轰-6系列轰炸机进行改进和发展,新型轰-6K/G型轰炸机开始逐步进入中国空军的作战序列。该型机主要对机体结构、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进,换装了新型导航/攻击雷达、高度表、自动驾驶仪、武器控制系统等航电设备;并进一步增强远距通信、高频超短波通信、短波/超短波通信及战术数据链等电子设备,同时增设了第二套领航员兼武器投放瞄准系统和常规武器外挂点,从而使其具备全天候昼夜执行制空作战和对地面/海面目标实施轰炸攻击的能力。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雷达天线罩由传统的圆形改为方形,因此其正面更宽大,雷达天线直径的增加使得雷达天线罩的截面积增加近一倍(天线罩的重量也相应增加),从而使得雷达天线罩内能够容纳更大的雷达天线(雷达天线罩内壁的空间增加了约30%),雷达天线的总重量也增加了约20%。因此,新雷达的重量达到了近80千克(该雷达与俄罗斯“安泰”公司新研制的雷达十分相似)。由于雷达天线罩直径的增加导致雷达天线罩截面积的增加以及整体体积的增大,因此新雷达天线的最大探测能力比原来的雷达天线增强了许多。该雷达对大型舰艇的探测能力达到了数百千米(对战斗机大小的空中目标的探测能力则达到了约80千米),并且具备同时跟踪多个目标的能力。 技术特点2.1 结构特点轰-6轰炸机的机身采用全金属半硬式机体和下单翼布局,同时使用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其同时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和亚音速性能以及维护性能适中的特点。该型机采用两台涡喷-8涡轮喷气发动机(仿制自俄罗斯的TV-2F),尾喷管略有扩张,推力达到80.3千牛(8200千克),比原型机增大近10%。在飞行过程中采用全机械操纵面与副翼以及组合升降舵/方向舵的混合控制面相配合的方式(即混合配置),从而使其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和亚音速性能以及维护性能适中的特点。轰-6轰炸机的自卫武器为两门23毫米航炮(备弹2×300发),其外挂武器可以是一枚重量达数十千克的常规大型自由落体炸弹或核弹(如中国的60万吨级核弹),也可以是空地导弹或反辐射导弹以及激光制导炸弹等先进的常规精确制导武器(如中国的KD-88导弹),其最大载弹量可达9吨以上(以执行反舰任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