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PPT
晋城,山西省辖地级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东南沿海城市之一,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自古为...
晋城,山西省辖地级市,古称建兴、泽州、泽州府,是山西省东南沿海城市之一,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接壤处,全境居于晋城盆地,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之称。晋城历史悠久,两万年前便留下高都、下川等人类遗址。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禹凿石门、商汤筹雨等神话发源地。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767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4处。包括泽州青莲寺、晋城玉皇庙、高平开化寺、长子崇庆寺、沁水柳氏民居、阳城海会书院等。晋城至焦作城际公交是国内首条跨省城际公交。晋城古为煤铁之乡,有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之冠的“沁水煤田”和我国南方最大的无烟煤矿。地理位置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中纬度地带的内陆,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晋城地理坐标在东经111°55′—113°37′,北纬35°12′—36°00′之间。晋城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呈“人”字型分布,东部、南部较高,西部、北部较低,最高点为陵川县佛子山,海拔1745米;最低处为泽州县巴公镇西四义村丹河出境处,海拔325.8米,相对高差1419.2米。全市平均海拔为800至1000米,平原丘陵占总面积的40%,山地占43%,河流阶地占17%。历史背景晋城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境内发现有高都、下川、塔水河、西沟等古人类遗址。夏商时,为古冀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国之属地。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城属韩国上党郡。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晋城属上党郡。西汉承秦制,晋城仍属上党郡,并置高都县,治所在今城区。东汉建武元年(25年),上党郡治所由长子迁至高都。三国时,魏仍置上党郡,辖高都等13县,西晋因之。东晋十六国时期,各政权纷争迭起,晋城辖属屡有变迁。北魏皇始元年(396年),置建兴郡,治所在高都,领高都、泫氏、端氏、永宁、石渠、长平、乐平、陭氏8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建兴郡,并高都、泫氏2县为晋城县,属上党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上党郡,以晋城县属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泽州为长平郡,晋城县属之。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长平郡为泽州,晋城县属之。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晋城县属河东道泽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置十五道采访使,晋城县属河东道泽州。天宝元年(742年),改泽州为高平郡,晋城县属之。乾元元年(758年),复高平郡为泽州,晋城县属之。五代时期仍唐制。北宋泽州领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5县。金天眷三年(1140年),泽州属河东南路。元中统三年(1262年),泽州、晋城等县属晋宁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晋宁路为泽州府,晋城县属之。清沿明制。经济发展晋城是山西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煤、铁、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晋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近年来,晋城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晋城交通便捷,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网络完善。晋城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拥有众多著名景点,如皇城相府、王莽岭、珏山等。教育资源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