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陆游《关山月》PPT
陆游《关山月》赏析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
陆游《关山月》赏析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作客,赋笔九横戈”。他虽不得志于朝,却以慷慨自负、饱蓄深沉的爱国情思,书写了八一三篇洋溢着战斗气息与爱国精神的诗篇。这首《关山月》即为其代表作之一。“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开篇两句,立意高远,笔力千钧,大有雄视百代的气势。隆兴元年(1163)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陆游作此诗时,已相隔十五年了。诗人用“十五年”这一段时间概念,鲜明地指出了南宋王朝未战先和、苟且偷安的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实,流露出对苟安旦夕、不恤国难的君臣的无比忿慨。在陆游所处的时代,恢复中原、统一祖国是人心所向。因此他在这两句诗中,才把和议视为国耻,如此愤慨激烈。次句“将军不战空临边”,着力痛斥了南宋将军们徒然临边,不去战斗的可耻行径。临边而不战,是临敌怯战的表现,故诗人用一个“空”字将其着意点出。诗中的“将军”,当指当时握有兵权、坐镇一方的军事统帅。陆游针对南宋王朝“守内虚外”的政策,曾多次提出“修外攘夷”的主张,如他在《上殿札子》中所言:“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当国者无谋,殆敌国之所谓四亡也。四亡具而欲为安久之计,非愚则诬,非诬则诞。”在《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中又进一步提出:“以守则不足恃,以攻则不足胜,徒然视敌之来,待敌之去,而终不能有所为。”其忧国之情溢于言表。因此,诗人在这里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投降行径,又加以辛辣的讽刺,说其“空临边”,言外之意,这些将军们不积极备战,以图临敌制胜,只是空作威福,坐享禄位而已。如此,则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三四两句,紧承首联,诗人用朱门与厩马、歌舞与弓剑作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南宋王朝文恬武嬉、醉生梦死的苟安现状。一边是皇宫中、贵族门庭里,权势熏天,歌舞升平,玩物丧志;一边是马厩里肥死的战马多达百匹,而开弓断弦的战器则久已弃置不用。这里的“朱门”二字,借用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成语,但所蕴含的意义更加广泛深刻,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且指出了南宋王朝对内残酷剥削、对外妥协投降的反动本质。与此相对照,那些当年从军的战士,经过十五年的战斗洗礼,虽然幸存,却已是须发斑白,衰老不堪了。他们久戍边关,转战沙场,但朝廷对他们却刻薄寡恩,不予任用。因此,他们的内心也是痛苦而悲愤的。“笛里谁知壮士心”,是说战士们只能在笛声中吐露内心的悲愤,这笛声又哪能被朝廷中的权贵们所理解呢?“沙头空照征人骨”,是说征人白骨,暴弃沙头,无人收理,其悲惨情景,令人触目惊心。以上四句,构成了一幅鲜明的对比画面:一方面朱门之内,权贵们奢侈淫逸,寻欢作乐;另一方面戍边战士,忍饥挨饿,流血牺牲,怨愤难抑。这两相对照,尽显南宋王朝的陆游《关山月》赏析腐朽衰败。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把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出来,令人触目惊心,扼腕痛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五六两句,用历史上的事实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屈辱投降。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仍;而南宋王朝竟长期以向金人纳币称臣为条件,换取苟安,实在是可耻之至!诗人用“岂有”二字,将南宋王朝这种无耻的行径,问得斩钉截铁,义正辞严,足以引起人们的极大愤慨。在诗人看来,向敌人屈节辱命,无异于引狼入室,养虎遗患,结果是遗祸无穷,必然导致国破家亡的悲惨后果。事实上,南宋王朝在投降政策下,终不免亡国灭种的悲剧,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最后四句,诗人由感慨往事回到现实,进一步抒写自己悲愤慷慨之情,而句句却又紧扣着“关山月”的题意。“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在诗人的想象中,被金人统治下的中原遗民,正怀着满腔悲愤,忍辱偷生,渴望王师早日挥戈南来,收复失地。“忍死”,不是甘于死灭,而是怀着必死的决心,挣扎地活下去,以坚持抗金斗争。“望恢复”,是他们一致的、迫切的愿望。然而,他们却只能空望着明月,徒然垂泪而已!一个“望”字,一个“垂”字,把遗民们对朝廷早日下诏收复失地的企盼,对当政者长期苟且偷安的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也因此在这悲怆愤激的情绪中收束。此诗以“关山月”为题,实则借“关山月”以抒情,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满腔悲愤,倾注于“关山月”的描写之中,写得沉痛无比,感人至深。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先写那些朱门歌舞、马肥弓断的富贵景象,以“朱门沉沉”与“戍楼刁斗”相对比;再写那些白发征夫、垂泪遗民,以“将军不战”与“壮士心”、“征人骨”相对比。前者是纵情享乐,醉生梦死;后者是悲愤交集,痛心疾首。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实,在“关山月”的统摄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鲜明对比的、完整的画图,令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愤,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此诗用典使事自然浑成,全诗韵味深长,堪称陆诗中的上乘之作。在陆游的诗作中,不乏以月为题的作品,如《关山月》、《月夜短歌》、《秋夕月夜有感》、《月夜观梅》、《月夜泛小舟》等等。这些诗作,或咏月抒怀,或借月言志,或描摹月色以寄托深情,或借月影以烘托氛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写出了明月给予诗人的独特感受,形成了陆诗特有的清丽、明快的风格。这首《关山月》,在立意、构思、韵调等方面,都受李白《关山月》的启发和影响,但并非因袭模拟,而是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陆游《关山月》赏析(续)深沉的爱国情感《关山月》是陆游晚年的作品,此时的他已经历过多次的抗金斗争,深知国家的痛苦和人民的渴望。诗中通过对比“朱门”与“戍楼”,将上层社会的奢华与下层人民的苦难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国家分裂、人民受苦的深深忧虑和关切。这种情感,深沉而强烈,贯穿全诗,使人不禁为之动容。丰富的历史内涵陆游在诗中多次提及历史,如“和戎诏下十五年”和“中原干戈古亦闻”等。这些历史的回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厚重感,也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南宋王朝与金国的对峙现状,以及历史上中原地区的频繁战乱。这样的历史内涵,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远的意义。生动的艺术形象陆游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比喻等,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如“朱门沉沉按歌舞”与“戍楼刁斗催落月”的对比,既表现了上层社会的奢靡,又揭示了边关将士的艰辛。而“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则通过象征和比喻,表达了战士们内心的悲愤和无奈。精炼的语言表达陆游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但又不失精炼。在《关山月》中,他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如“朱门沉沉”四字,既表现了朱门的厚重,又暗示了其中的奢华和深邃。这种精炼的语言表达,使得诗歌更加耐读、耐品。总的来说,陆游的《关山月》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历史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诗作。它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南宋王朝与金国对峙的现状,以及人民的苦难和期望。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感,也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