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PPT
《念奴娇·过洞庭》介绍作家介绍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
《念奴娇·过洞庭》介绍作家介绍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一说八世孙)。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秋之交,行舟于洞庭湖,赋词《念奴娇·过洞庭》,感怀世事而激愤。又传作《六州歌头》,慷慨激昂,令宋孝宗赵昚为之动容。孝祥“尝慕郭功父(郭浩)之为人,致书于浩曰:‘风俗日敝,甚可寒心。愿得伟人为之依归,拔十得五,尚足以强名教而厉风俗。’”然“伟人为谁?而偃然于斯世也!”表达了忧世有心而救时无力的苦闷。乾道七年(1171年),张孝祥病逝于芜湖,年仅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写作背景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被诬陷落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感怀而作此词。诗词内容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诗词赏析这首中秋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得清新自然,意境淡远。它以素淡的笔墨,描写了一个十分宁静的月夜,表现了词人高洁的人格和旷达的胸怀,反映了在贬谪期间,他对于仕途的淡漠心情。“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词一开头,便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天气,并以“更无一点风色”点染出万籁俱寂的月夜。这三句,为全词定下了恬淡、柔和的基调。接着,“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词人采用了屈原《楚辞·涉江》“乘舲船予上沅兮”的诗意,把洞庭湖比作覆盖着白玉、琼玉的“玉鉴”“琼田”。“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着一“着”字,仿佛使无垠的洞庭湖变成了一个供人游赏的园林,词人扁舟一叶,逍遥自在,任意飘荡。这两句词,境界开阔,想象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浑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词人高洁的情怀。词人这种崇高的人格,正是借助于这清澈见底的湖水表现出来的。他以此说明:一个人,只要品格高尚,精神纯洁,心灵就会像洞庭湖水那样晶莹透澈,无一丝杂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词人在这里会心之处,正是词中所描述的澄澈透明的境界。这种境界,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正如《易传》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也反映了词人旷达的精神境界。下片,词人进一步以景抒情,深化主题。过片“应念岭海经年”三句,写词人想到自己几年来官场坎坷,孑然一身,远谪岭外,经年《念奴娇·过洞庭》赏析“应念岭海经年”三句,写词人想到自己几年来官场坎坷,孑然一身,远谪岭外,经年累月,孤苦无依,肝肺皆如冰雪一样晶莹洁白,而问心无愧。在这里,词人把自己比喻为晶莹洁白的冰雪,表明自己虽然被贬谪,但品格仍然像冰雪一样高洁,不含任何杂质,并坚信自己的高尚品格终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这种自信,正是词人对仕途淡漠情绪的反映。“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两句写词人此时的心绪。此时词人年届四十,故言“短发萧骚”。秋深天寒,故言“襟袖冷”。然而,这些并不能影响词人此时的心情。他依然稳健地操纵着扁舟在浩荡的洞庭湖上从容行驶。“稳泛沧浪空阔”,虽然境界开阔,但词人的情绪却是低落的。尽管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但从“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等句来看,他内心的孤独和失落感是显而易见的。“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写词人尽情倾泻西江之水,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宾客,一同畅饮。这是词人酒酣耳热之际的豪语,表现了他对天地万物的蔑视和傲岸不羁的性格。词人在这里以“西江”为酒,以“北斗”为勺,以“万象”为宾客,可谓胆识超人,气概豪迈,大有“万象入我杯酌中”的气概。这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和苏轼“挹酒对明月,一吭成三弄”的浪漫主义诗风有异曲同工之妙。“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这两句写词人独自击舷高歌,完全陶醉在这美妙的境界之中,竟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里用“今夕何夕”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天地的热爱和享受。这种境界,正是词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他对于自由、独立和超脱的追求。这首词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高洁的人格和旷达的胸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仕途的淡漠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词意境淡远,语言清新自然,是一首优秀的中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