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的由来PPT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冯姓最早发祥于河南荥阳地区,春秋时期,冯姓开始迁入河北,冯姓的第二个来源出自归姓,4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冯姓的远古始祖冯简子为冯姓得姓始祖。冯姓在历史名人有冯异、冯道、冯梦龙、冯子材、冯友兰、冯玉祥、冯雪峰、冯亦吾等。姓氏起源冯姓源出有三,一是姬姓,二是归姓,三是少数民族改姓。1. 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公高后代有毕万,封在魏地,其裔孙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于是这一支子孙以邑为氏,称冯姓。公元前445年,魏吞并了冯城,冯姓开始散去,分别向西迁入大梁,向东迁入外黄、济阳,向南迁至上蔡、安陵、平陵、新野等地。至汉初,冯姓有两支自河内迁入关中,形成冯姓历史上的第二大派系。其中一支迁至今陕西省兴平市的东南,另一支迁至今陕西省长安县东部,后来再次分支迁移,播迁于大江南北各地。二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之后。冯简子为周文王之后,其裔孙以祖字为氏,也称为冯氏。2. 归姓出自春秋时归夷子之后。归姓的咎氏在夏朝做诸侯时,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南一带建立了归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称为归氏。后来归国的子孙中有个叫归夷子的人,在周朝任陶正之官,掌管制陶器的印模,归夷子的后代以祖父的官名为姓,称为陶氏。再后来又改为冯氏,成为冯姓的一支。3. 少数民族改姓出自鲜卑族拓跋氏之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公元494年)改鲜卑族拓跋氏为元氏,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5年)颁布均田令,以中央朝廷为地方官吏按官品高低授以一定数量的土地,地方官吏再将一部分土地分赐给农民,农民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均田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家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去世,宣武帝元恪继位,其母胡太后临朝听政。正光元年(公元520年)胡太后将元恪所生的皇子全部杀死,并密谋准备除掉元恪。元恪得知消息后,于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九月发动宫廷政变,杀死胡太后,宣布由自己亲政。元恪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阶级,决定进一步实行汉化政策。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改鲜卑族复姓为单音汉姓,其中拓跋氏改姓元氏,是北魏皇室宗族,而其他鲜卑族诸姓则改为汉姓,其中改冯姓的有:拓拔冯氏、伊冯氏、出连冯氏、叱列冯氏、贺赖冯氏、是云冯氏、纥奚冯氏、土莫冯氏、达奚冯氏等十余个鲜卑族姓氏均改为冯姓,成为冯姓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也为冯姓在隋唐时期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冯姓还有一支是出自颍川(今属河南省)的士族。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冯简子之后,到了周朝时,其后裔长卿仕周为大夫,被封于冯城,于是以地为氏,称冯氏。后来冯氏族人中有个叫冯文孙的,被魏武侯封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于是其后人又有以杜陵为姓的。还有的冯姓人则以先人的名号为姓,如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的后代就姓简。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融入汉族,并采用了冯姓。例如,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中,有的部落就改用了冯姓。迁徙分布冯姓最初发祥于今河南荥阳一带,在春秋时期,冯姓开始迁入河北。到了战国时期,冯姓族人已遍布于韩、赵、魏三国。秦代,冯姓族人开始向四川迁移。三国时期,冯姓族人开始大规模迁移江南,其中一支迁至今江西省境内,后发展成当地的大姓。同时,冯姓族人在福建也开始发展。至南北朝时,冯姓已成为一个著名的姓氏,冯姓族人已遍布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隋唐时期,冯姓族人陆续向广东、广西、湖南、山东等地迁移。宋元明清时期,冯姓族人陆续向云南、贵州、台湾等地迁移,逐渐遍布于我国各地。如今,冯姓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冯姓的人口数量众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64%左右,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为多。郡望堂号1. 郡望冯姓的郡望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京兆郡、弘农郡和河间郡。京兆郡是冯姓的主要郡望之一,西汉时期设置,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弘农郡是冯姓的又一个重要郡望,西汉时期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北部)。河间郡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郡望,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2. 堂号冯姓的堂号主要有“同舆堂”、“三略堂”、“市义堂”、“始平堂”、“敦本堂”、“忠孝堂”、“上党堂”等。这些堂号大多源于冯姓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或著名人物,体现了冯姓族人的文化精神和传统价值观。历史名人冯姓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例如,冯异是东汉初年的著名将领,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冯道则是五代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人,被誉为“五代之奇人”;冯梦龙则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冯子材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将领,曾在抗法战争中屡建奇功;冯友兰则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学者,被誉为“新理学”的开创者;冯玉祥是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和民主人士,曾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民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冯姓还有许多其他著名人物,如冯小刚、冯巩、冯雪峰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广泛的影响力。总的来说,冯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姓氏,其起源和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如今,冯姓已经成为中国姓氏中的重要一员,其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