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PPT
生平简介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核工业部...
生平简介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部长。邓稼先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先后任教于昆明市文正中学、培文中学;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54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主要从事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研制工作。人物生平和贡献(一)童年时光和学术生涯起点邓稼先于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一个书香门第。其父邓以蛰先生前清秀才,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30年代初赴美留学,期间结识郭沫若先生。郭沫若曾就学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专业,后因从事反清和民主运动被迫离开日本出走欧洲。在欧期间曾考察德、英、法等西欧主要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状况。郭沫若归国后与邓以蛰先生共同创办安徽大学中文系,后因政治原因两人分道扬镳。然而不幸的是,在邓稼先出生两年之后(1926年),他的母亲便因患淋巴腺癌不治逝世。(二)国内学术生涯邓稼先于1941年以最高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大学期间他以良好的学风和优秀的成绩受到了周恩来等人的重视和赏识。周恩来等人的培养和激励使邓稼先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目标。他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即以“抗日战争期间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为题写了一篇通讯稿并发表在昆明青年大会上。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回到北京任北大物理系助教。在北大他与当时的助教杨振宁结为好友。他们互相鼓励并一起研究物理问题。后来杨振宁与当时同在北大任教的许哲一起被西南联合大学派往美国留学深造。邓稼先则因国内战乱等原因与杨振宁失去联系。(三)国外学术生涯1947年,邓稼先进入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当时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乌兰福特教授。在普渡大学学习期间他与杨振宁的交往非常密切。邓稼先与杨振宁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已结为好友并一直保持联系。他们共同度过了在普渡大学学习期间的艰苦岁月。后来他们又一起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从事研究工作。(四)回国工作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二天就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他接受了国防部的第七研究室主任钱三强的推荐并担任了原子核理论研究所的副所长。在此期间他开始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先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被选为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核武器研制工作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方面的工作之前邓稼先曾在苏联莫斯科郊外的联合原子能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他被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工作并担任副院长和院长职务长达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持领导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功。随后他又主持领导了氢弹的研制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