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人物介绍PPT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嵇康嵇康(223年-263年,一说224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景元四年(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被魏元帝曹奂所杀,时年四十岁。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并称竹林七贤,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养生论》。他的书法亦工,以章草《与山巨源绝交书》最为著名。又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阮籍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著有《阮籍集》,其著作收录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山涛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大臣、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山涛早孤,少年时跟随叔父山曜居住。山涛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后被举为孝廉,又被公府辟为河南从事。之后,山涛又迁任骠骑将军王昶从事中郎。山涛虽然职位卑微,但他的见识能超出一流人物之上,受到当时人的称誉。后来,山涛被拜为博士,又迁任骠骑将军王司马骏的参军,转任尚书郎。入朝任侍中,迁任尚书,又出外任冀州刺史。山涛虽为竹林七贤之一,但其性格与嵇康、阮籍不同。他为人稳重,官运亨通,在“竹林七贤”中最为显赫。他在政治上谨慎行事,小心翼翼,从未得罪过高官显贵,也从未参与过权臣贵族的宫廷斗争,从而得以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全身而退,终享天年。向秀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向秀雅好老庄之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后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向秀著有《庄子注》,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此外,他还有《向子期集》,已佚。刘伶刘伶(约221年-约300年),字伯伦,沛国(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魏晋时期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酒徒,他的诗文风格独特,常常以酒为主题,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同时,他也是“竹林七贤”中最为好酒之人,据说他曾经醉酒三天三夜,以此表达自己对于世俗的超脱。刘伶的生平事迹并不多见,但他的诗文和酒徒形象却成为了后人研究和传颂的对象。王戎王戎(234年-305年),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王戎出身琅玡王氏。自少神采秀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大将军司马昭辟为掾属,历任多个官职。后因其女为司马炎之妃,升任为城阳太守,迁散骑常侍、右军将军,官至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姑父,被免官。后起为尚书令,再迁司徒。八王之乱时,被赵王司马伦所杀,享年七十二岁。临终前感慨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晋统一天下,已数十年了,吴、蜀之人已经归服。当今天子聪明神武,辅佐的大臣又忠贤。我王戎蒙受国恩,身居高位,不能扫荡群凶、光复帝室,如今还受到奸贼的诛杀,这岂不是命吗!”阮咸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阮咸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和文学家,他精通音律,尤其擅长琵琶,被誉为“妙达八音,洞晓五声”的音乐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晋书》本传载有他的《律议》。阮咸的性格放达不羁,与叔父阮籍相似,他也常常与竹林七贤中的其他成员一起饮酒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感。阮咸在音乐和文学上的成就使他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被后人研究和传颂。“竹林七贤”作为魏晋时期的文化代表,他们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和生平事迹成为了后人研究和传颂的对象,也为后世的文化和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